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饶国模
饶国模,1895年生于重庆市大足区农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胞妹。早年在成都益州女子师范校读书,毕业后在铜梁县立小学任教。三十年代初,购买重庆化龙桥红岩嘴二百多亩荒坡地,雇人修水坝,开陂塘,延聘农艺师种植优良的桃、李、柚、葡萄等果树,取名大有农场,并把家迁到农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饶国模任重庆妇女慰劳会委员兼劳动部长,发动妇女群众缝制棉背心数千件慰劳前方将士。1939年饶国模拿出积蓄,购买建筑材料,在红岩嘴建成了一栋二楼一底共三十多间房子,提供给八路军办事处用。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时,曾邀请饶国模共进午餐。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办事处人员被迫撤离重庆,饶国模的处境日益艰难。她不顾个人安危,拿出金条帮助中共党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当中共地下党组织需要经费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仅有的钱。她还将办事处交还的房子办了一所红岩小学,解决了附近儿童入学问题,同时安排了地下党员任教,继续保持地下党的联络点。1949年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委委员,全国妇联执委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
儿子提议将红岩的新楼提供给八路军办事处,她马上同意,八年间始终不肯收房租。 每天在国民党的机枪口下生活却全无畏惧,办事处遭封锁时设法买来了粮食。建立幼儿园为八路军办事处解决育儿难题,邓小平在大会上称她是“红岩村革命的妈妈”。董必武为饶国模赋诗一首:“八载成功大后方,红岩托足少栖惶。居停雅有园林兴,款客栽花种竹忙。”以此感谢她对南方局和办事处的支持和帮助。1985年,邓颖超回到曾生活和战斗过的红岩村,在饶国模墓前凭吊时说:“没有饶国模,我们哪来的红岩呦。”
1950年春,饶国模兴奋地从刚刚解放的重庆来到北京。周恩来夫妇在家召集在京的红岩村二十多位老“村民”,设家宴款待这位老房东。不久,她回到重庆,在“七一”这一天正式将红岩村的土地房屋无偿地捐献给人民政府。不久,那里便成为万民参观的纪念地。
重庆的“小延安”。
红岩村,因其地表主要由侏罗纪红色页岩组成,地形自南向北俯冲而下延伸至嘉陵江边,故称红岩嘴,1945年改成红岩村,原为爱国人士饶国模的大有农场。这里原是荒山野岭,杂草丛生,日本飞机的炸弹曾轰炸过;国民党宪兵楼暗中盯梢、监视,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领导人在饶国模的无私帮助和支持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通过电台联络世界,这里是名符其实的重庆“延安村”。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为国民党不允许中共党组织公开活动,所以南方局是秘密的,设在公开机关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最初在机房街70号。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是一幢外看二层、实际三层的深灰色大楼,占地800平方米。整幢楼房为土木穿逗结构,两楼一底,有大小房间54间。
1939年5月初,机房街70号被日机炸毁,南方局和办事处迁往红岩大有农场。是年秋天,办公住宿大楼竣工,南方局、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全部迁此办公。地方当局将门牌号编为红岩嘴13号(1945年改为红岩村13号),从此,红岩村成为革命的象征。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日日夜夜。红岩村以它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享誉海内外。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是一幢三层木结构楼房。二楼有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卧室,陈列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毛泽东同志所著词《沁园春·雪》手稿。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莅临红岩40日。重庆谈判、上党战役,毛泽东坐镇红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红岩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蔡律 2022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