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⑤
龙砂医派专科专病医术精彩纷呈(中)
龙砂女科,百花齐放
龙砂女科特色鲜明,医家众多,并有早期女医加入与专科著作传世,他们既恪守龙砂底蕴,又汇聚百家、返本开新,渐成专科。
元代以来,无锡魏氏家族精于妇科,魏叔皋为本州医学学录,业妇人科。逮至明代,其后人魏思敬及子魏公哲、孙魏宗美,皆事祖业。
明代无锡徐孟容医士之妻徐陆氏,善医,名闻朝中,永乐年间奉诏入宫,成为宫廷女医,及老赏赐归无锡家中。稍晚时出生无锡小娄巷江南名门谈氏望族的谈允贤,专事妇人病,临床上善用灸法、内外并治,著《女医杂言》。庄履严(字若暘)著《妇科百辨》,明确提出月经与十二经脉关系,探析女性不孕病因,对早产有明确认识,论述交骨不开等各种难产处理方式。周铉(字月窗),工医,兼精疡、疹、妇人诸科,“三吴抱疾求治者填塞街巷”。
清代无锡周莘农,博览前贤著述,结合临床经验著《临产须知》,阐发《达生篇》临产“六字真言”,对受胎摄生、临产宜忌、难产治要及产后调摄论述颇详。其子周镇(字小农),秉承家学,先后师事邓羹和、张聿青,对妇人病多有心得,善用“内病外治”法,《周小农医案》载有妇科专篇。
宜兴许廷哲《保产要旨》对难产病因剖析详尽,记载保胎、催生、产后调摄、乃至保婴要则,并载验效方。周清南尤长妇人科,年七十余,手卷不辍。
沈金鳌著《妇科玉尺》,治妇科以四制香附丸为基灵活化裁,强调生育关系到男女双方,重视基础疾病诊疗。沈氏治经带病重视脾胃,认为气血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如论带下病,一因气虚,脾精不能上升而下陷也;一因胃中湿热及痰流注于带脉,溢于膀胱,故下浊液也; 明确提出带下病 “总要健脾燥湿、升提胃气”。月经病中认为:“然亦有因脾胃伤损者,不可尽作血凝经闭治也,只宜调养脾胃,脾气旺则能生血而经自通。亦有因饮食停滞致伤脾胃者,宜消食健脾”。
黄堂《黄氏纪效新书》卷三十至卷三十四为“女科”调经、带下、崩漏、胎前、产后诸案。《张聿青医案》卷十七,详载张氏调经、带下、崩漏、胎前、产后、乳症治验,女科其善用血肉有情并灵活运用丸散膏丹剂。柳宝诒治带下,善调脾气以升清,不以一味苦寒燥湿,而在养阴健脾中以行束带之法;经带同病,当以调气为先,“舒肝和气,为治血之本”;临证施药对,贵和协通调,泻热化瘀大黄配红花,温经化瘀牛膝配桂枝,理气化瘀旋复花配红花,养血化瘀阿胶配蒲黄。薛文元认为“女子之病,虽以血为主,但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调气尤关重要”“无论经带胎产,尤须以培土为基础,标本兼顾 ”,产后理虚,常嘱江阴土产米制黑酒食疗,颇具地域特色。
周吉人著《吉人集验方》,收录汪朴斋《产科心法》,增入周氏经验方百余。丁福保翻译出版《生殖谭》《胎生学》等著作,促进现代生殖医学传播。时逸人编著《中国妇科病学》。章巨膺整理出版恽铁樵《妇科大略》结合中西医论述妇女生理、病理,详于临床运用。承淡安运用针灸治疗经带胎产疾病。
江阴朱莘农、朱少鸿兄弟,治伤寒外,妇科皆有心得。江苏省非遗项目“周氏妇科”,倡导“湿热致病说”,在“气火”致病说上,亦多新义。国医大师夏桂成率先提出了“经间期学说”,结合《周易》、五运六气学说,阐发女性生殖节律,夏氏调周法,卓然成派。
龙砂针灸,饮誉海内
龙砂地区针灸发展,百花齐放,术有专攻,体系相对完备,并逐步与推拿、灸法、内科外科融合,针药并用、针灸同施。近现代以来亦有结合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阐发子午流注、创新运气针法。
明代无锡人孙贞(字恒心),曾遇异人授针诀,收效神奇。潘克诚,永乐中召为太医院医士,其子潘韫辉,尤妙针灸,官医学训科。明代江阴人钱时用,“善度金针,残废立起”。
“金针拔障术”最早见于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历代文人多有传咏,白居易诗言“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杜甫言“金篦空刮眼,镜像未离铨”。 最晚至清代,龙砂医家已熟练运用“金针拨障术”,治疗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白内障类手术。《江苏历代医人志》载清代无锡人许叶熊(字太古),能以金针开瞽,宜兴杨巷人陈父,善医目疾,有金篦刮膜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