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心斋


 体 道 心 斋

 

中条山客

 

大道虚静,修道者应当清心净虑、虚无宁静,以应大道。道家修炼,首要心斋。斋者非吃素之斋,乃内心的清净,这也是道家修养的高妙义谛之所在。古道修炼十七则的首则就是心斋。

斋心还要从南华真人庄周的《庄子》内篇《人间世》讲起。在《人间世》中载有: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准备去拯救卫国,引发了这段师生对话,用白话讲就是: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冒昧地向老师求教方策。”孔子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如果怀着积极用世之心去做,难道是容易的吗?如果这样做也很容易的话,苍天也会认为是不适宜的。”颜回说:“我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用心听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对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说:“我没有听到心斋这个道理的时候,实在感到我自身的存在;听到心斋这个道理后,就觉得未曾有我自身存在了,这可以叫作达到虚境吗?

孔子说:心斋的道理已尽于此。我告诉你!你进入卫国这樊笼中不要为名位而动心,他们能接受你的话就说,不能接受就不说。不走门路去营求,安心于一,了无二念,待人接物一切都不得已而为之,就差不多了。

接下来,老夫子还讲到:“人不走路容易,走路不留行迹难。为人的欲望所驱使则容易作伪,为自然所驱使就难以作伪。听说过有翅膀才能飞,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而能飞的;听说过用心智去求得知识,没听说过不用心智而求得知识的。观照那个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就会生出光明,吉祥善福集于宁静之心。如果心境不能宁静,这就叫作形坐而心驰。使耳目感觉向内通达而排除心机智识,这样连鬼神也将会来依附,何况人呢!这样万物都可以感化,这是禹、舜处世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上古高人)行为的准则,何况普通人呢!

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所谓“澄怀味象”,就是审美者以清澄、无欲的情怀,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道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自然原本都是虚空而宁静的,万物都是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最后都要回到“虚静”的状态。庄子强调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和“坐忘”,忘记自己,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化”的状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给自己营造一个虚空的心境,真正明了地审视万物自然,才可能创造出虚静空灵的作品。

“虚静”是一种精神状态,“静”使人精神沉浸下来,专注一个目标,就会摆脱各种名利的束缚,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让心境进入沉思寂想的状态,然后就能明澈,甚至空灵,空灵就能 “无为而无不为”,使人的感觉处于最敏锐的状态,更容易移情忘我、神与物游,迅速把握自然的真实状态,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所为之事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过:“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虚静”的最高境界是“游”,就是心灵的自由。看来中外先哲都关注虚静哪!

斋心以求静,静心以求虚,虚静以求游。斋心罢!

 

202221日星期二,虎年正月初一,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