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经过近三十年经济改革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形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应该有三个:第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我归纳有三个理由。第一,计划经济中的计划者政府,做不到收集配置生产资源所需要的完全市场信息。我们不能抽象地讲计划经济是有效率还是无效率,但可以根据这一点来判断:如果政府确实是知晓一切的“全知全能”者,那么计划经济就是有效率的;如果政府不能做到知晓一切、指挥一切,那么计划经济就是相对缺乏效率的。因此计划经济的理想效率是建立在政府“全知全能”的条件之上,但这个条件在事实上不存在。为什么政府“全知全能”这个条件不存在?
首先是客观经济信息不完全。从时间上看,任何一种生产都是为了满足未来的需要,如果我们要把这个生产活动计划好,就必须明确未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可是政府做不到这个“了解”,因为市场供需和经济发展的历史、现实信息不会完全显示在政府的眼皮底下,让政府的统计部门看得一清二楚。从空间上看,显示在政府认识领域中的各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信息也是不完全的。无论是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作为认识对象的经济信息始终是不完全的,而且是千变万化的。政府在制定计划的时候,看起来能够做到万无一失,但这个政府仍然不是“全知全能”的政府。
其次,政府的认知能力有限。即使客观经济信息是完全显现的,政府还是做不到把这些信息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管政府的本事有多大,以及作为人脑延伸工具的计算机技术如何发展,人和人类组织对某个事物的认识能力都始终是有限的,人没有办法穷尽某个事物的完全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政府面对若干生产部门、若干生产行业、几百万个生产经营单位、几亿消费者,它怎么能把这些市场主体的相关信息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然后作出正确的计划啊!如生产布匹需要棉纱、纺织机械、印染材料、燃料动力,而机器制造、印染、燃料动力又需要采掘、冶金、化工等部门,此外还需要运输、商业、服务、教育、培训等与之配合,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等问题如何计划得周到!计划的结果必然是:相互脱节、相互扯皮、矛盾四起、生产瘫痪、三角债四角债甚至五角债的债务链条越拉越长,几十年下来,国民经济必然被“计划”得几近崩溃。因此可以说计划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拍脑袋经济”、“想当然经济”、“主观主义经济”,是无所不管的“权力经济”,同时又是管而无效的“无政府经济”。由于实际社会中不存在完全信息和政府的全面知识,因此有效的资源配置不能采用政府统一决策的方式,而必须采取以市场为导向、让千百万个生产经营者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去分散决策。
第二,计划经济缺乏激励机制。计划经济中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按国家计划来进行生产,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利益安排来调整生产的权利和自由。当企业获得利润时,企业的经理不能保留利润,企业的员工也不能实际享有这个利润;企业发生亏损了,政府会来弥补这个亏损,企业经理和它的员工并不对亏损负责。在计划经济单一的看似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下,生产者的劳动业绩和劳动收入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生产者缺乏劳动积极性,导致生产难以发展起来。
第三,相对而言,市场经济体制恰好能够弥补计划经济体制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把经济计划和资源配置工作交给市场和市场主体,使政府从一个“全知全能”的政府变成一个有限的责任政府,从而减轻政府的计划负担,使政府有充分精力去做好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社会生产方式。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讲市场本身,而主要是讲市场与生产的关系,即市场决定生产,这样生产者就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动力和积极性。市场经济不是指一种简单的交易活动,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本体制。世界现代史的发展证明,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有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因为它富有最强大的激励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现代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可是这个理论的提出却历经磨难,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跨越了巨大的思想障碍。这个思想障碍就是:我们过去一直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不知道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手段、方法,用邓小平的话来讲,“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有计划和市场这两种经济手段和方法。
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区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概念及其关系。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社会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三个要素,其发展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或经济运行方式,它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的总称,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见改革不是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改这个制度赖以实现的体制模式,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国体”和“政体”,正如我们所说,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改“国体”,而是改国体赖以实现的“政体”一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要求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尤其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内容是公有制、劳动者的社会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纠正极左就会变成‘纠正’马列主义,‘纠正’社会主义。”同样道理,如果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和经济制度,就会变成改社会主义公有制,改人民民主专政,改掉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说:“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发展生产力、改革经济体制不能抛弃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前提。
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7年邓小平又明确指出:“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些经济学家在诠释邓小平南巡讲话时,只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断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断言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说法不对。这种诠释严重歪曲了邓小平的观点,曲解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邓小平一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中国的任何改革,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会出现剥削,出现两极分化,甚至出现战争。我们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就是强调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价值中国网专栏作家张维武先生总结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谈话,一方面讲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讲生产关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讲社会主义的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不行;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不行;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没有公有制为主体也不行。邓小平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和避免两极分化的关系,他说:“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张维武先生分析说:“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当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市场经济时,有些只从现象上观察事物的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从而就误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另一些只从现象上观察事物的人,则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不能区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他们模糊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的原则界限,实质是企图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明确地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方法,不同之处是所有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张维武先生进一步分析说:邓小平关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区分,与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分,实质是一样的。毛泽东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而要看它与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同样,邓小平实际上也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市场经济,而要看它与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或相结合;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或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或结合,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那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实行“国际接轨”的主张,是错误的。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是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的共同之处,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不能接轨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按照传统的说法,公有制只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重申,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而突破了只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才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框框。据此,不仅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可以被视为公有制实现形式,而且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也有了被接受和采纳的理论依据。就我国现状看,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主要有:国家独资制即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经营制等。合资经营制即是以公私合资、中外合资共同投资经营所形成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属于公有资本的部分就是公有制成分。股份合作制即是在合作制基础上,通过吸收股份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还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社会基金制、租赁(或委托)经营制等等。总之,改革中已经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还有一些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也在萌发,它必将为公有制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这种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政企分开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新条件下的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也是一大优点。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因此我们搞市场经济,不能抛弃宏观调控,而且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它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第二,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的人和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第四,它是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