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


(二○○年十月/黔西南州委党校)

我们今天讨论的专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把内容精简一下,和大家谈两个问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后,斯大林写了一本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名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在书中给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定了一个调,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两种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因此就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起调节作用,在生产领域只起影响作用;消费品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他的意思是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存在商品交换,国有经济内部不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在集体经济和流通领域起调节作用,在国有经济和生产领域只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价值规律不发生作用的国有经济和生产领域要实行计划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认识上继承了斯大林的观点,这个继承的代表人物是陈云。陈云曾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必须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有计划按比例生产的计划经济部分,二是不作计划、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进行生产、带有盲目性的市场调节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第二部分经济采取的基本政策是限制它的生存,压制它的发展,总体上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三十年间,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是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并且在“计划”的程度上和范围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无论是在当时的苏联还是在中国,都曾起过积极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并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研究、改进和改造经济运行体制势在必行。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直至党的十四大基本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过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市场作用逐渐扩大的着眼于市场取向的认识过程。这个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1):提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概念

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召开务虚会,研究如何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问题,同时探讨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当时大胆地提出一个改革目标,就是建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应当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三中全会公报把国家统一计划与经济规律、价值规律这个曾被看作与计划经济势不两立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是对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观念的一个重要突破,由此开启了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可以说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历史性成果之一。1979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建立起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以计划调节为主,同时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特别说一下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论。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面对中国经济不景气的现状,就强调“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对于如何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就已考虑过搞市场经济的问题。197911月,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邓小平郑重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他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可以说在当时的意识形态领域打破了计划经济不可动摇的坚冰,对改革之初的思想解放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19801月,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观点,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谈到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发展经济的道路时,明确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其中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民主管理,发展专业化和协作,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邓小平的讲话和观点,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和制度建设,都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1981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国家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和运用价值规律。

(二)第二阶段(19821983: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29,中共十二大指出:“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五年期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宽企业自主权,按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到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建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到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原则,说明理论界和政府当局对于市场作用的认识前进了一步。这个进一步深化的认识和决策,对于当时的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向市场经济过渡作了必要铺垫。

(三)第三阶段(19841986):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198410,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三个里程碑文件之一。该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央这个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并确立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决定》对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作了以下概括:“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第四,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行的,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两个传统观念:一是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把商品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二是突破了把指令性计划当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肯定了指导性计划也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形式。

19851023日,邓小平接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在回答该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提出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问题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这个讲话,是在思想认识上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飞跃,对八十年代后期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第四阶段(19871988):提出“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概念

19872月,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主张要放弃计划经济为主的提法,他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邓小平进一步要求:“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

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进一步解释为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明确几个基本观念: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第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报告把“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单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很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三大报告中关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所包含的这几个基本概念,强调了市场的中介作用,已经接近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强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同时提出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纠正了实际存在的把市场调节始终摆在从属和次要地位的看法。这个新的提法又向市场改革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五)第五阶段(19891991):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方

19891991年这个阶段,由于受89年学潮风波的影响,中央高层的注意力集中到处理各种政治问题上,对市场问题的认识以及经济改革都没有大的进展,甚至出现了退步的迹象。在这段特殊时期,中央决定进行治理整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行政控制和计划调节措施。1989年,江泽民在国庆讲话中讲到经济体制改革时说: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要经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个提法,与十年前的“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概念相比,没有什么进展,甚至有退步。19903月,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时,提出了应当注意的几个基本点,即: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具体运用和比例,应当根据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不同企业,不同社会生产环节和领域、不同产业和产品而有所不同,并且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个说法,基本上是重复江泽民89国庆讲话的内容。

1990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经济按比例发展,市场调节可以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2)计划经济不限于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经济改革中要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3)大体上说,属于总量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的调节作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一般性技术改造和小型建设等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4)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和宏观控制目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做好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整经济的运行。中央对于市场和计划的这些认识都同当时进行治理整顿密切相关。

针对那种把市场经济说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独有的,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认识,以及面对市场化改革停滞不前的状况,1990年底,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理论勇气,严肃地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1991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时又指出:更不要以为,一说什么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邓小平在这个时候明确提出“市场经济”观点,对于阻止思想认识的倒退、打破经济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第六阶段(1992至今):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七十年代末和整个八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进步,也有反复。虽然邓小平一再强调“不搞争论”,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可是这个问题被认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八十年代尤其学潮风波后,还是出现了无休止地纠缠姓“资”姓“社”的争论。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走向的实践和理论面临夭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的观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邓小平讲话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可以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重要历史转折,从理论上和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看作是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从此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再是乌云中朦胧的太阳,而是如喷薄日出,光照大地。人们不再犹豫,不再观望,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政策和改革措施纷纷出台,并付诸实施。

根据邓小平“两个不等于”的思想,1992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199210月,中共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3年举行的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1988年《宪法》原第十五条第一款:“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宪法》经过1999年和2004年两次修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定仍为93年修改稿第十五条原文。undefined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三个里程碑文件的第二个,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决定》还提出了二十世纪末在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即201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需要做的工作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因此20031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三个里程碑文件的第三个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从1984年到2003年的二十年间,党中央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性文件,都是“三中全会”通过的。即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三个文件之间都是恰好相隔十年和两届党代会。可以说二十年前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二十年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则是在大功告成之际所作的战略性扫尾工作。

(七)十七大报告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

大家很荣幸,在党校脱产学习期间迎来了十七大的召开,对十七大的有关情况已有很多了解。十七大自本月15日上午开幕以来,国内各大网站都在报道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全国各行工农商学兵、祖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学习十七大报告的空前盛况。但是我不想看这个,我要看什么呢?我要看十七大报告的原文,可是用国内多个最好的搜索引擎都收不到;失望之余我用了美国的Google,一下就搜到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上全文刊载的十七大报告。

十七大报告28000字,一共谈了十二个问题,在前五个问题中11次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讲的。在第一个问题“过去五年的工作”中,胡锦涛总书记说:“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

在第二个问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总书记四次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2)“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第三个问题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两次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2)“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在第四个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一节中,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在第五个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总书记三次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3)“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两个要点: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