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十三五期间,赤峰市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产业规模大而不强,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将对赤峰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作初步分析。

 

 

 

一、发展现状

 

>>>>

1.第一产业规模大而不强

 

赤峰第一产业占比接近20%,但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0年赤峰第一产业增加值346.4亿元,占GDP比重为19.6%。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2.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3%。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63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1%。全年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3.5万公顷,占比不足2.5%。

 

>>>>

2.第二产业规模较小,但产业质量不断提高

 

产业内部结构持续改善,资源型工业产值持续下降,产业内部结构单一问题逐步缓解。2020年赤峰第二产业增加值550亿元,增长6.4%。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2.9%,制造业增长1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

 

 

>>>>

3.第三产业发展趋缓

 

受新冠疫情影响,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能力下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主要拖累三产增速;另外,疫情促进行业规上企业持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赤峰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67.2亿元,下降1.4%。全年服务业增加值867.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8.5亿元,下降5.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70.5亿元,下降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5亿元,下降20.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

 

 

二、发展方向

 

>>>>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龙头企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土地、林地、草牧场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针对红山、松山等主城区城郊型农业特点,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2.促进工业产业聚集、产业延伸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工业提质增效的总体目标,开展有色金属等资源精深加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进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针对红山等主城区,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选准产业,争取整体引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产业聚集和产业延伸。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和服务业提档升级。

 

>>>>

3.释放消费活力,促进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以红山、松山等主城区为重点,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向宽领域、精细化和高品质拓展提升,大力推进传统商业向主题商城、体验型商业转型升级,全面释放消费活力。以发展大旅游为方向,发展现代旅游业及密切相关的会展、博览业、会议服务业、体育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形成众多的文化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文化旅游业的层次和水平。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商贸物流、云计算、金融等服务业加快布局,完善国际采购、分销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