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链接屏蔽 是劈开垄断冰川的利斧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红贝房上海月子中心http://www.hbfzwh.com/隶属于具有百年文化传承的上海育生堂母婴护理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爱就倍爱·宠爱有“加”的品牌理念,坚持“古法坐月子·轻松做辣妈”的月子文化,致力于为产后妈妈提供24小时360度一站式优质母婴服务。满足新时代女性对品质生活的时尚追求,从“心”定义月子生活。红贝房月子中心特色服务:24小时1对1专护、三甲医院医生定期查房、专业母婴护理体系、母婴同室、院级抗感防护、早早教智力体能开发、科学育儿理念、一对一定制产后修复计划.

据媒体报道,9月9日下午,工信部对屏蔽网址链接的问题作出行政指导。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9月17日前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尽管在市场看来并无特别,但一切重要的事都是悄然发生的:这是破除垄断的真正大动作。

链接屏蔽的实质是体系的封闭性,系统的排他性竞争甚至垄断由此而生。这造就了一种囚徒困境:当一方选择发难之时,另一方只能应对,最终生成大量摩擦成本,并转嫁至全社会公共资源领域。

对投资人而言,垄断意味着价值,微软,谷歌,twitter,FB,不一一而足;但对社会进步和创新,封闭系统常常会在特定时期成为最大阻力,无数中小创业者因此殃及池鱼,严重阻碍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开放永远打败封闭,有的时候需要创新精神和领航之路,如安卓vs苹果;有的时候则需要外力的一把利斧,如互联网开放法案。对沉睡已久的互联网来说,行政监管对游戏规则的改变划分了两个时代,骰子已经掷下,中国正渡过科技垄断的卢比孔河,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01 独角兽的冰川时代

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吸取历史的教训。黑格尔这句名言,至少在现当代科技产业里获得过验证。

1998年,是全球科技产业一个重大转折年份。这一年,名为亚马逊的网络书店开始销售其他品类商品;乔布斯重归苹果,并推出了一个果冻状个人电脑——iMac;两名斯坦福在读博士生,创立了一家名字奇异的公司:google;张朝阳从美国回到中国,建立搜狐,中国老百姓开始见证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迹……

不过以今天的视角回溯,以上所有这些事件的后世影响力,都不抵同年发生的另一件事: 美国联邦司法部和20个州的总检察长,对微软公司(NASDAQ:MSFT)发起了反垄断诉讼。

最终,联邦上诉法庭在没有推翻初审法院对垄断事实的认定的情况下,与微软就惩罚方式达成了和解——微软被强制向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开放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 (API),同时微软不得在windows上对安装Java设置任何障碍。

从事件的基本事实框架来看,这起诉讼主要涉及微软与彼时两家独角兽公司之间的战争——网景与Sun。前者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商用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后者则发明了互联网时代的第一程序语言Java。

这两家公司的产品有个共同点,他们都试图通过打造某种标准化、跨平台的中间件 ( middleware,对网景来说是浏览器,对Sun来说是Java和Java虚拟机 ),来实现用户与应用程序的交互。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浏览器产品已经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网景,与Sun组成了战略同盟,在网景浏览器上面预装Java运行环境。当时业界普遍认为,随着网站的繁荣,网景浏览器将成为新的事实上的“操作系统”,而Java将成为新商业时代的最底层语言。

显然,这是微软无法接受的。于是一场巨人与独角兽之间的战争,随着微软通过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而陷入完全不对称的态势之中:一方面,微软威逼利诱主机生产商安装绑定IE浏览器的windows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微软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产品上主动屏蔽Java技术同时,胁迫其他产业从业者停止协助Sun对Java这个新兴技术进行改进。

可见,互联网科技时代“二选一”“链接(接口)屏蔽”滥觞,是可以追溯到微软身上去的。

尽管微软败诉,但阔日持久的诉讼纷争,还是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独角兽的冰川时代”:

在不对称竞争中遭遇重创的网景,市场份额在短短数年滑落至个位数百分比,后于1998年11月被美国在线收购;2003年7月,在获得微软7.5亿美元判赔2个月后,网景被母公司美国在线解散,大部分程序员被解雇,网景的标志也从办公大楼中去除。

再看Sun,虽然商业寿命更长久,但Java的商业预期却早已在巨头的断链封杀策略里泯于众人。

引申来看,围绕浏览器与Java技术,又有多少中小创业者在这场纷争中成为殉葬品,同样令人唏嘘。

时光倏忽20载,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之后,已经触达天花板的用户资源开始大幅集中,生态的失衡,亦使我们愈渐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独角兽的冰川时代不知不觉间再度降临了。

在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观点中,toC互联网的创新已经宣告终结:“如果苹果的创新,只能是将摄像头从顶部挪到底部,证明苹果已经无甚新意”。

苹果的创新窘境有其底层逻辑:苹果的封闭系统本身就是原因,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新的APP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苹果的市值增长几乎完全来自于1-N的增长和市值管理回购,与从零到一的颠覆式创新几乎毫无关系。

回归到“链接屏蔽”问题,底层的核心逻辑其实如出一辙:当平台经济成为一个商业时代的主流,在获取利润这个问题上必然会出现重大的意识形态分歧——躺赚与创新,总归要有一方在利益博弈中位居下风。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流量平台时代,各大流量平台一个近乎作弊的游戏玩法是,无需费脑筋去创新,只要将那些已经崛起的新选手重金收购即可,小企业的创新就此终结。

对平台经济巨头来说,流量收割产生的天量现金流和封闭系统的有效吓阻,足以让众多创业公司更愿意直接接下大号支票,选择轻松的站队之路,而非在内容和技术创新上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

也许会有不同观点这样反驳:去看下今年中概股的IPO数量吧,已创下数年新高,这哪里算得上独角兽的寒冬?对此,我们的建议是,请不妨打开他们的股东名单,看看有多少背后没有这些平台经济巨头的财力与流量扶持。这,不过就是独角兽的冰川时代的另一个剪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