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之旅(06):大同·华严寺
2021-07-02
结束云冈石窟的游程,乘坐公交603路进城,在古城西门即清远门下车。进城右转就是华严寺。不同于一般寺院的坐北朝南,华严寺是坐西朝东。因为它是辽金时代的皇室寺院,他们的祖先在遥远的东方。华严寺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靠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普光明殿,最后是大雄宝殿。下寺紧挨着上寺,在上寺的南边,主要建筑有观音殿,罗汉堂,薄伽教藏殿和华严宝塔。景区入口在上寺,出口在下寺。
华严寺上寺的山门坐落在两米高的台基上,门前左右石台之上有正面站立的两座石狮。天王殿是单檐歇山顶构造,筒瓦覆顶,鸱尾简单,不设脊刹。正面五开间,进深四间。明间和次间是木门,稍间是红土墙。从右侧小门买票进入景区,门票六十元。进门左转,来到天王殿门前。站在台基之下观看,天王殿气势恢宏,其屋檐深出,四角微微翘起,有振翅欲飞的样子。进入殿内。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形象威严,表情逼真。都是近年来重修时才塑造的。
出山门,正对着的大殿是“普光明殿”。毗卢遮那佛译为“光明普照”,大殿由此得名。大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环殿壁画讲的是善财童子的故事。大殿巍峨壮观,气势非凡。不过,毕竟是新修,缺乏古意,没有积淀。匆匆走过,没多停留。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照佛教经典《华严经》命名,属于辽国皇室的宗庙。辽宝达二年(1122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组织重建。大雄宝殿是上寺目前唯一的辽金时期建筑,坐落在上寺北边的院落中。进院门,过门厅,院子的尽头是四米高的台基,有二十几级台阶。如此高的台基,属于少见。月台边上围有勾栏,左右有明代遗留的钟亭和鼓亭,正对着大雄宝殿正门,是一座铜香炉。月台其实不小了的,但大雄宝殿实在太大,南北两边伸出到月台之外,手机镜头很难将其装下。
大雄宝殿是单檐庑殿顶形式,筒瓦覆顶,黄绿琉璃瓦剪边。正脊和垂脊上都没有琉璃装饰,仅垂脊尾部有神兽五只,顶端有一神人。正脊正中没有脊刹。正脊两端有图案简洁的鸱尾,达4.5米之高,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大者。北端鸱尾为金代原构,南端为明朝重装。屋顶巨大,坡面平缓,四角没有明显的起翘。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明间和两稍间开门,其余四间红墙封闭。门框外形像水壶,叫做“壶门”,非常漂亮(从内往外看更漂亮)。屋檐下斗拱疏朗,转角斗拱及柱头斗拱之外,补间斗拱均只有一朵。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形式和结构一样,粗大而有力。转角斗拱巨大而复杂,将屋角深深挑出达3.6米。
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是全国古建中单体面积第三者,仅次于故宫太和殿,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奉国寺也是辽代建筑。不过,华严寺的宣传中,经常说自己的辽代建筑最大者。殿内空间广阔。采用了减柱法,室内金柱减为十二根。前三进没有金柱,拜庭就非常开阔。正面佛坛上供五方佛。居中三尊是辽金时代木雕,外侧两尊是明代的彩绘泥塑。南北两侧墙下,各有十尊诸天,泥塑彩绘,明代作品。这些泥塑高三米多,身躯前倾三十度。身体前倾,一是表达恭敬,二是表示功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一尊泥塑的脚部损坏,露出里面的泥土和麦秸。大雄宝殿空间实在巨大。里面只有一个管理员。管理员不断告诫大家不要拍照,但经常顾此失彼。因此我还是拍了一些照片。
离开上寺的大雄宝殿,前往下寺。下寺的主体建筑,前有薄伽教藏殿,后有华严宝塔。进入一座小院,甬道中间有一座辽代经幢。中间有经文,记载薄伽教藏殿修建的历史。往前有高台,三四米的样子,围有勾栏,有十五级台阶。台阶尽头有牌坊,有白底黑字的“梵王宫”匾。这是清代的建筑。月台左右,各有明代的钟亭和鼓亭。正中有铜香炉一座。月台南侧一株巨大槐树,遮住了大殿正面的一半。
“薄伽”是梵文“佛”的意思,“薄伽教藏殿”就是佛教的藏经殿。薄伽教藏殿内顶有椽子题字“重熙七年……建”字样,表明这是一座历经辽末战乱幸存的辽代建筑。重熙七年即1038年,迄今983年。薄伽教藏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有三米高的鸱尾。筒瓦覆顶,黄绿琉璃剪边。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四角略有生起。檐下斗拱很有意思。补间斗拱是最简洁朴实的一斗三升拱,柱头斗拱则是最复杂的双下昂七铺作。转角斗拱更加巨大,将屋角深深挑出。
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二十九尊,分为三组。中间一组本尊佛是释迦牟尼,有胁侍二弟子,四菩萨;左侧一组本尊佛是过去佛燃灯佛,有胁侍二弟子,四菩萨;右手即南部一组本尊佛为未来佛弥勒佛,有胁侍六菩萨。三组佛像相对独立,位于分隔开的三个凹槽内。本尊居中,弟子和菩萨围坐,就像在开小组讨论会,或者聆听本尊佛教诲。南侧一组中,左前方一尊少女形象的菩萨,面带微笑,“合掌露齿”,最为生动传神,堪称“神品”。这尊菩萨像高约两米,露齿,露背,赤足,体态优雅,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微启,白齿微露。其实是有些滑稽,但因为独特而被称道。殿内空间不大,管理员可以监视到每一个人,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拍照。因为拍不了照,就努力观察,记忆。我呆在大殿中的时候,前后来了十几批游客。导游带游客进入大殿,直接走到“合掌露齿”菩萨跟前,形容一番,夸赞一番就转身离开。其实,佛坛上的二十九尊佛像都是辽金时代遗物,构思精巧,制作精良,神态饱满,线条流畅,仪态端庄,意涵深远,都是泥塑彩绘的精品。
在薄伽教藏殿殿内四周,依壁有两层阁楼式藏经橱,共38间,嵌置于墙壁中间的高度。壁藏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设门,内为经橱。上层为平座,置佛龛。佛龛是复杂的小木作模型,与大型建筑无二致。后墙居中有明窗,壁藏为绕过明窗,在窗户上面制作天宫楼阁五间,两侧再以拱桥相连。后面这部分参观不到,不过可以在华严寺前面广场看到。广场三面呈凹字型的木构建筑群,就是放大若干倍的薄伽教藏殿壁藏,天宫楼阁及拱桥。这些壁藏中原先收藏历代经书1700函,18000册,现在出于专业保护的目的,转移到了大同博物馆。
离开薄伽教藏殿,转到后面,参观华严宝塔。华严宝塔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恢复建造的,平面呈方形,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高43.5米,是仅次于应县释迦塔的木构宝塔。塔内一层供奉着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巨像。原先以为可以登楼观景的,现在只能参观一层和地宫。进入地宫需要换上专门的拖鞋。檐下有管理员三四人,其中一人专门收拾游客脱下的拖鞋。地宫的特色之处在于其全铜打造,用了100吨纯铜。真是有钱啊!我记得昆明鸣凤山仿武当山的金殿,也只用铜十四吨。大大小小一千多尊铜像,全部都是新造的。我后来在博物馆参观,知道华严寺解放前还有一座辽代建筑叫做海会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其遗留的18尊佛造像现存于大同博物馆。
从地宫出来,雨下大了,只能枯坐在檐下等着雨停。实在有些后悔,这避雨的时间,二十多分钟,应该是在前面的薄伽教藏殿继续欣赏的。现在,只能看着薄伽教藏殿的后墙发呆。
雨稍小,离开华严宝塔。又去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复习一番,然后去参观九龙壁和关帝庙。
雨停后,大雄宝殿上空飞舞的燕子鸣叫得更加欢实了。
大同华严寺旅游体验价值:AAAA+
图一,大雄宝殿
图二,大雄宝殿壶门
图三,大雄宝殿(内)
图四,大雄宝殿(内)
图五,大雄宝殿金代鸱尾
图六,薄伽教藏殿
七,薄伽教藏殿内(网络图片)
图八,薄伽教藏殿内(网络图片)
图九,薄伽教藏殿内(网络图片)
图十,薄伽教藏殿内(网络图片)
图十一,华严宝塔
图十二,华严寺前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