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马丁•魏茨曼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卫祥云
享年77岁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是去年以来因自杀而辞世的四位经济学家之一。据报道说,他去世前留下一张便条,质疑自己是否还有继续做出贡献的能力。换言之即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否“江郎才尽”而做出令人遗憾之事。
我与马丁•魏茨曼素不相识。但从媒体上了解到先生的部分观点后,甚感其研究观点和内容让我有惺惺相惜之意,颇有相识恨晚之感觉。
马丁•魏茨曼教授常说:“你在写论文的时候,不是一个人闷头推导和写,脑子里要有一个辩论对手”。对此,我个人感触颇深。我的许多文章就是质疑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和观点的,常常以“商榷”的形式出现。这样做不是把别人当“靶子”,而是一种有益的学术讨论,利于明辨是非,避免似是而非。
马丁•魏茨曼教授认为,经济学论文是不是发表在顶尖杂志并不重要。他说:“这些顶尖杂志名字好听,但在那里发表的文章真正重要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甚至值得认真读的,可能都不超过三分之一。”他认为,无论什么杂志,我们的文章只要及时发表出来,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马丁•魏茨曼教授的言语所及,通俗易懂,可谓谆谆教诲毫不为过。他的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发表特立独行的观点;二是不能崇拜顶尖杂志,要在第一时间把研究观点公布于众,及时发表,经受不同观点的洗礼。只有这样,研究文章才能造成应有的影响。
马丁•魏茨曼教授还是一位关注中国乡镇企业研究的转轨经济学教授。他与香港大学许成钢教授合作,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作为一位身处异国的经济学教授,其精神和行动都令人钦佩。
关于中国乡镇企业现象的出现、发展和当下境遇,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现象只是表现形式,不是根源所在,也非实质所在。是邓小平及其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雄才伟略与改革开放政策导致的结果和经济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才能达到行成于思的目的,避免随波逐流。
我们在热切期望中国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能够后来居上、有所作为的同时,特向转轨经济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马丁•魏茨曼教授表示敬意。
202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