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邨是早期上海土地置换的典范
曾经的尚文路龙门邨之三
上海开埠后,发展很快,让世界及全国各地的人,对它向往,华洋杂居,人口膨胀 ,城厢居民住得十分拥挤。
尚文路上的上海中学,成了房产开发商眼红的猎物,它地处城内核心地块,地上建筑物也不多,有不少空地可利用,把学校拆迁至远郊,腾出地方造住房,这不是有利可图吗?因此从1932年启动,到1935年竣工,在原上海中学的地方,建起了龙门邨,同时也在李巷,新建一所当时可谓现代化的上海中 学。
上海在改革开放后,也大搞土地置换,其实龙门邨,是上海早期典型的土地置换范例,置换双方都各取所需。
我是1946年到 龙门邨的,在其建后十一年,还显得崭新,十分整洁,高雅。邨口有华盖,有祥云状的柱子,有条宽阔的道路,从南到北,由尚文路一直通到吾园邨底。两旁建有一埭埭的房子,各埭前都有宽敞的横弄,由东向西,在学前街上,开了龙门邨一弄至四弄,四个口子,但大门都关着的。
那时水泥是珍贵的,叫洋灰,越是稀奇,就越珍贵,因此整个龙门邨里,见不到一寸土,都用水泥把土遮盖了。有独立的一户人家,其院子甚大,但也都是水泥铺地,显示其富有,而排斥了那些泥地的花园设置,整个弄堂清洁无尘,这也许是当时的一些住房理念,但也有好处,的确干净。
因龙门邨本来是块洼地,汛期经常水漫金山,水深可至
有一大户人家,为男人们补阴,养在缸里的十多只甲鱼,在大水淹缸时爬了出来,逃到弄内的大水中戏游,水深至大腿,但还是有人拎着桶,或拿着面盆去捕捉, 而那不想,也不敢涉水的主妇,看着他们捕捉,並不阻止,也不吵闹,她自己无力去捉,只能让人隨便去抓,她只能,微笑的面对大家。
由于经历战乱,社会动荡。龙门邨的户主们,为了防范盗窃和绑票,把好端端的龙门邨,分割了起来,从尚文路的大门进去,才只有二十戸左右,就用高墙,把通往邨内的路给封闭了,邨内相互封割。
尚文路邨口有两扇大铁门,在弄口的过街楼下,靠西边,还建了一长条型的木屋,分上下两层,可见龙门邨的层高不低。木屋下层是苏广成衣铺,上层为居室,他们负责龙门邨的看守,夜里还要对进出的人开启小门,有时开大门让汽车进出,弄口搭了木屋,还可进出车辆,道路是够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