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国
悲哀与伤心、难过同义,与欢乐、幸福、高兴等相对。《老子》有曰:“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史记·五帝本纪》有曰:“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史记·孝武本纪》有曰:“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
悲哀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的地位,杜牧有清晰的断言:唐·杜牧《寓题》诗有曰:“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人如果活了一百岁,也就是活了三万六千日,悲哀要在其中占据了一半的时光。看来人要活得精彩,就该在化解悲哀上下功夫。
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在面对着各种存在,而每一种存在都有一个历程,出现,发展,定型,流传,消失,有一些人在面对存在时总是想到该存在的消失,因此哀从心底起,悲自怀中生。心态不同的人看一个存在会看存在不同的阶段,心态成熟的人多看一个存在的发展与流传,心态次成熟的人则多看一个存在的定型与消失,而心态不成熟的人则专看一个存在的消失。
在人们接触的存在中,绝大多数对于人是无所谓的,只有一小部分对于人会带来良好的作用,也只有另一小部分对于人会带来不良作用。对于一小部分对于人会带来良好作用的存在,人们希望它们能够长时间和自己相伴,遇到它们消失时,人们会感受到悲哀,但是人们又无力制止它们的消失。对于另一小部分对于人会带来不良作用的存在,人们希望它们尽快消失,越快越好,它们的消失,人们会拍手称快。
培养一个人对于存在过程的正确认识就能够有效地抑制人因为对自己具有良好作用的存在的消失所带来的悲哀情绪,对于每一种存在都会有一个消失的过程,这是天经地义,自然规律。
绝大多数人对于自己亲人的离世都会感受沉重的悲哀,因为亲人对于自己具有良好的作用,亲人给予自己精神的寄托,亲人给予自己无私的帮助,亲人的存在场对自己的生物场具有奇妙的支撑作用,甚至别无他物能够代替。亲人离世,这一切全部归零,全部没有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损失,无可弥补,自己会跌落到一个巨大的坑洞中而不能自拔,悲哀,悲哀,还是悲哀。
站在洞察的平台上看世间所有的存在,出现,发展,定型,流传,消失,往往复复,一切就是这般,归零是其最后,不足为奇,不足举哀。当一个存在消失了,必有另一个存在出现,当你送走了一个消亡的存在,你就该去迎接一个正在出现的存在,一个刚刚出现的存在充满朝气,生气勃勃,你一定会从中获得朝气的熏染和生气的熏陶。
吟诵一阙《减字木兰花》:“人间存在,亮出延绵传广迈。逐渐消失,最后终将谢幕急。高瞻洞察,你去他来走马呐。落落涨涨,世态烟云自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