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厢有“礼”


         提到“礼”,大多会联想到礼节、礼仪、礼貌及礼品。从源头上说,在中国,“礼”的内涵远比今天丰富得多得多!

周公“制礼作乐”中的“礼”。你可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今天的礼节和礼仪,它可是继夏、商两代部落邦联制终结后,西周新确立的,封建制度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政治法统和典章制度,有点类似于国家的根本大法。

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中“礼书”的《礼记》、《周礼》和《仪礼》,是目前所见“礼”的最早出处,也是对“礼”较为系统、详尽论述。仅《礼记》涵盖的范围就包括了《四书》中除《论语》和《孟子》之外的《大学》、《中庸》等诸多典集;内容包括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足卒在思想意识层面的价值取向、在行为层面的规章制度、利益分配上等级差别的,一整套的社会治理体系。

而《周礼》中从《天官冢宰》到《秋官司寇》就是一部封建制度下,比较完备的行政法规和对应官员的岗位(职位)说明书。《冬官考工记》则类似于今天专门为各行各业(百工)制定的规范、规程乃至于与法具有同等效率的强制性条文;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礼书中的《仪礼》,就是规定了上至代表国家意志的大型祭祀活动,下至个人生活方方面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仪式的操作流程、是活动主持人或司仪应该通晓的要领、步骤和说辞等。的确,中国的“礼”就有如此深邃的内涵,就是这样的博大精深。

今天意义上的“礼”,是继《荀子·大略》礼者,人之所履也之后,经过《尔雅·释言》履,礼也)、许慎(《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古文禮)、徐灏笺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凡言‘从某某,亦声’者,皆会意兼声)、郭璞礼可以履行,见《易》等解释,以及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治的变迁,逐渐窄化形成的。从“禮,履也”出发,我们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礼”即“履”,是说人穿上鞋子行走就不会伤到脚,就能走得更远;另一种“礼”是我们可以、能够、而且应该履行的一种行为准则。

随着近年来影视剧的渲染,人们似乎熟悉了日本、韩国人张口就来的“给你添麻烦了”“非常抱歉”“实在对不起”等一类的礼貌用语和比吹牛聊天还随意的鞠躬道歉,加之岛省台湾一直沿用繁体字等原因,常有人说是日本、韩国和台湾人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言下之意是大陆反而没“礼”啦!就这事,我们无需辩解,借用辜鸿铭教授的一段话作为回应

——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弱点,但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 …。中国人比外国人有礼貌,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情绪。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懂得自己的感情,他们会将心比心、以已及人,显示出体谅和照顾的特征。当然,日本人也讲究礼貌,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礼貌是一种没有芬芳的花儿。我们中国人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名贵的、散发着芬芳的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