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谋定特色-农业大健康·万祥军:田东县扶贫产业大格局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韦继川 通讯员 周章师 周培培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权采编:“围绕产业化发展方向和特色产业布局,田东县在各个乡镇选准了经济效益高、市场需求旺、惠及群众广的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带动乡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谋定研究: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在龙头企业覆盖乡镇的同时,田东县根据各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等合作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水果、经济作物、经济林、家禽和家畜等五大特色产业,形成芒果、优质稻、糖料蔗、猪、牛、鸡、油茶等“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以产业带动扶贫遍地开花。
广西田东扶贫产业大格局促脱贫摘帽
9月,芒果飘香的季节刚进入尾声。北部土山区朔良镇万亩特色水果长廊,早熟的温州蜜柑上市了;南部石山区作登瑶族乡平略村肉鸽养殖项目继续在扩张;河谷重镇之一的思林镇火龙果种植、蛋鸡养殖等产业在规模化发展基础上,细细的蚕丝正在编织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网”……2016年至2018年,田东县有1万多户4.4万多人口实现脱贫。如何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三年来,该县大力发展水果、经济作物、经济林、家禽和家畜五大特色产业,让龙头企业覆盖乡镇、“一村一品”覆盖贫困村、特色产业项目覆盖贫困户,从而形成了多元化产业富民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全市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5月13日,百色市出台《百色市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万祥军解读说:“目标:每个县至少创建1个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他表示:《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特色生态更加突出,产业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初步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1个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
--农业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逐渐增强,优势特色产业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力争打造水果、蔬菜、家畜三大100亿元产业,粮食、家禽、油茶发展成为50亿元产业,糖料蔗、蚕桑、茶叶、渔业等发展成为10亿元产业;农产品品质品牌进一步提升。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3个。
同时,一二三产融合进一步加深。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以上,建设市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或集中区3个以上,农旅、农文、农教和产村融合明显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不断壮大。再就是,产业扶贫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现代特色农业对巩固提升产业扶贫、产业富民、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凸显。实现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全覆盖,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以上。
田东县在江城、印茶和作登等南部山区乡镇,重点打造了以长江天成(田东)农业综合体为示范基地,以及达寒江、龙须河流域农业生产、观光、养生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新业态等特色养殖基地为载体,带动食用菌、肉猪、肉鸡、肉牛、养羊、养兔、火龙果、澳洲茶树、水产畜牧及制品等生态种养业集约化发展,通过土地发包、入股分红、企业托养、劳务用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在朔良、义圩和那拔等北部山区乡镇,以创建20万亩农林生态脱贫产业核心示范区为载体,带动糖料蔗、油茶、柑橘、养鸡、养猪(香猪)、养牛、林业等现代农林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平马、祥周和林逢等右江河谷乡镇,以推进芒果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为载体,辐射带动优质稻、糖料蔗、西红柿、香蕉、大青枣、香葱、果蔬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型发展。目前,全县培育的15家龙头企业、533家合作社和65家电商企业全部覆盖10个乡镇。
万祥军说:“政策支持: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方案》还提出,加大金融支农扶持力度。利用百色建设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的政策,聚焦产业兴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支持国家级“南种北供冬菜园”建设,支持芒果、柑桔、桑蚕、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程;支持林产加工园区建设,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支持牛羊产业、林下养鸡、现代渔业发展,打造现代生态养殖基地。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分层分类的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生产性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
强化政策支持。各县(市、区)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将相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相关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规定科学有效统筹各类涉农资金用于高质量发展农业。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生态养殖、加工园区建设、产业园创建、新型经营主培育等关键环节,要加大扶持力度,切实降低要素投入成本。要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和多种投融资模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
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田东县积极对贫困村的村组干部、经济能人和种养能手,进行农村合作组织业务培训,使其掌握各种政策和业务知识。目前,全县53个贫困村共培育194名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他们创业,带动了贫困户创业增收脱贫。同时,引导和扶持各贫困村注册登记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村登记注册成立1个以上合作社,贫困村合作组织建设完成率达100%。合作社结合本村特色产业发展,发挥合作组织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田东县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经济能人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建设,出台了产业扶贫村民自建项目以奖代补等政策,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380万元,作为全县各村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优先支持53个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建设项目。此外,还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590万元,支持53个贫困村合作组织发展。
田东县筛选推荐信誉好、实力强、带动能力显著的经营主体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建设,鼓励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以及技术扶持等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合作社(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合作协议全覆盖。目前,全县新发展2家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累计161家;新发展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总数533家,社员1.1万户,带动3.83万户农户,其中1.9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在这里上班6个月,夫妻俩每月有5000多元,我们为新居添置了不少新家具。”能在安置点附近的蛋鸡产业园务工,思林镇龙邦村搬迁贫困户韦明学非常满意。钱记农业循环经济500万只蛋鸡扶贫产业园项目一期,仅可恒村就流转了200多亩石漠化土地,还吸纳79名贫困户人口在园内务工,并以联村帮扶形式每年给结对的16个贫困村分红。
“我们最终选择与南宁利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肉鸽养殖。”在“九分石头一分地”的作登瑶族乡平略村,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驻村第一书记杨正谢介绍,历经2年发展,养鸽场项目一期、二期共养有种鸽3万对,年孵化乳鸽约60万只,年产值约1080万元。每年向村合作社返还16万元左右的集体分红,成功带领25户农户发展肉鸽养殖,其中规模最大的养殖户已经发展到4000对种鸽。
目前,全县53个贫困村共培育194名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致富带头人创业,有力地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脱贫。同时,引导和扶持各贫困村注册登记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村均登记注册成立1个以上合作社,贫困村合作组织建设完成率达100%。
三年来,田东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4851.62万元作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补助资金。实施产业扶贫村民自建项目“以奖代补”,共有1.8万多户贫困户申请“以奖代补”,发放奖补资金7037万元。实施产业扶贫村民自建项目基础设施“以奖代补”,完成402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发放奖补资金1625万元。2018年,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6万多户,发放资金2647万元;落实稻谷生产者补贴348万元,确保粮食安全。2019年落实了中央惠农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2582万元;落实稻谷生产补贴资金328万元,形成各具特色“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格局。
站在林逢镇民族村一处山头上,绿荫掩映间隐约可见一座规模鸡舍,这是贫困户蒙国献脱贫致富的起点。2016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民合作社的帮扶下,他筹集资金通过先建后补的产业奖补形式建起了鸡舍,获得5万元的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项目基础建设补助。三年间,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村民合作社帮助下,鸡舍年出栏鸡约2万羽,年收入20万元左右,不仅实现了稳固脱贫,还娶上了老婆有了娃。
蒙国献只是众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田东县1.9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5+2”特色产业,覆盖率为94.11%。
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水平,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万祥军解读表明:《方案》提出,重点发展以下11大产业:。政为食首,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加快140.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积极创新耕作制度,推广粮食间套种模式,稳定粮食面积。集成推广稻+菜、稻+鸭、稻+渔等“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引进、示范水稻、玉米优良品种,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
“推广粮食绿色提质增效实用技术,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应用水平,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鼓励发展薏苡等地方特色杂粮种植,增加小杂粮面积。到2020年,力争全市粮食年均产量稳定在110万吨左右。”万祥军说。
接下来是 水果。持续推进百色芒果“双百万”建设工程和高品质发展战略,引导百色芒果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加大百色芒果晚熟品种及晚熟区域的种植比例;以百色市百万亩柑橘产业发展战略为契机,推进百色柑橘扩面提质工程,建立完善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优化水果产业结构,科学发展香蕉、桃、李、火龙果、猕猴桃、葡萄等特色水果产业,实现百色水果多元化发展;推进水果品牌化战略,持续开展百色芒果、西林沙糖桔、德保脐橙、乐业猕猴桃等水果品牌宣传推介;扶持发展水果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2019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295万亩、总产量180万吨;到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30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优果率75%以上。
第三、 蔬菜。巩固提升百色市“南菜北运”基地建设,稳定蔬菜种植规模,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重点打造右江流域蔬菜产业带,加强传统蔬菜生产基地硬件改造,改良提升土地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广设施配套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生产供应能力。到2020年,全市蔬菜年均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80 万亩、360万吨左右。
4. 糖料蔗。落实划定71 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全面完成6.75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逐步将“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范围覆盖所有划定的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重点支持田阳、田东、平果等3个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发展。加强糖料蔗收获、运输、压榨一体化建设,提高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梢的综合利用水平,延长产业链。深化糖料蔗购销体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规范化订单农业。到2020 年,全市糖料蔗年均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
5. 蚕桑。加快百万亩蚕桑工程建设,推进全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3个桑园10万亩优质蚕茧县,力争培植1-2个稳定生产5A-6A级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蚕桑生产重点县发展桑蚕精深加工。2019年全市桑园面积60万亩,蚕茧产量3.05万吨,产值15亿元,到2020年,全市桑园面积突破65万亩,其中高产优质桑园50万亩以上,蚕茧总产量3.3万吨,产值16亿元。
6. 茶叶。着力抓好凌云、乐业、西林、隆林4个生态产茶大县的标准化茶园、富硒茶园建设,突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引导扶持龙头企业推行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加工方式。延伸茶产业链条,拓展茶园观光和休闲功能,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现代特色茶叶产业园、科普园,打造一批健康养生茶园基地。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36万亩左右,干毛茶产量达1.25 万吨,建成高质高效茶园3个,培育自治区级的区域公共品牌1-3个。
7. 渔业。实施渔业生态养殖提升行动,发展循环水养殖、净水渔业、休闲渔业和稻(藕)渔生态综合种养,继续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到2020年,将渔业打造成为10亿元产业,其中罗非鱼产业总产值3亿元以上。
8. 家畜。重点围绕生猪、肉牛肉羊、奶牛等产业,着力推进平果县海大集团7500头母猪繁育生产线、田阳县华润五丰万头种猪和20万头肉猪供港基地、靖西市扬翔集团1.25万头种猪和30万头生猪基地,那坡县华西希望集团祖代种猪基地及家庭农场、红谷集团德保2400头种猪及隆林10万头生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发田东香猪、德保猪、隆林黑猪等地方特色品种。大力发展牛羊产业,实施国家粮改饲项目。提升屠宰行业工艺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进集中屠宰、分捡、冷链配送和生鲜上市。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奶乳业,重点推进田东县皇氏乳业项目的建设。扶持养蜂业发展,做强蜂产品精深加工业。到 2020 年,力争把家畜产业打造成为100亿元产业。
9. 家禽。重点发展优质林下肉鸡、禽蛋等产业。开发利用凌云乌鸡、西林麻鸭、右江鹅等地方优良品种,打造“百林鸡”等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创建平果富鹏80万套肉鸡育种场、田东钱记500万羽蛋鸡产业园和田阳华润五丰120万羽蛋鸡供港基地,打造广西最大的鲜蛋基地。大力推广林下养殖、果园养殖等种养融合模式。推进优质禽产品加工,打造田东钱记鸡蛋等特色品牌。到 2020 年,把家禽产业打造成为 50亿元产业。
10. 油茶。发挥百色油茶产业潜力优势、自然条件优势、种质资源优势和种植基础优势,以创建油茶“双高”示范基地为引领,推动油茶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全市油茶面积达200万亩,其中亩产油30公斤以上高产高效林面积达100万亩,油茶籽年产量达10万吨,年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油茶产业助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480元,4.1万户贫困农户、21.67万人贫困人口通过油茶产业实现脱贫,建成可借鉴推广、可参考复制的全国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区。
11. 中药材。充分发挥百色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强化百色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构建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努力打造百色国家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至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不含林木类药材),产量稳定在2万吨。
田东县“有机小镇”蹚出革命老区农业发展新路
广西田东县江城镇位于革命老区百色市右江河谷腹地,下辖8个行政村2.4万人。近年来,江城镇党委、政府瞄准广西乃至全国有机农业市场,按照“建园区、兴产业、富百姓”的思路,成功引进天成农业公司建设天成(田东)国家有机农业综合体项目,蹚出一条以有机农业产业为引擎的发展新路。
一、强化基层党建,开发边陲小镇“拳头产业”
江城镇在谋划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派组织委员到生产基地一线,以党建引领助推农业做大做强。
(一)选准“定盘星”,抢占特色农业新高地。江城镇把走高端路线作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破题良招。经过广泛调查和权威检测,并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到日本、以色列等国家考察后,江城镇党委决定借助国家打造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等契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规划,大力发展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有机农业综合体。
(二)念好“土地经”,奏响项目落地主题曲。天成(田东)国家有机农业综合体项目涉及江城镇5个村33个自然屯,覆盖面广,利益交织复杂,如何实现土地流转是关键。按照“先易后难,逐屯推进”的原则,组成土地流转工作队地毯式、全天候开展工作,重点帮助群众算好产业经济账、务工就业账、长远收入账“三笔账”,让群众吃下“定心丸”。通过一段时间集中攻坚,顺利实现了项目核心区土地连片流转。
(三)甘当“店小二”,打好项目服务组合拳。在项目推进中,坚持“前端强化精准对接,中间强化精准承接,后端抓好精准服务”,大力推行惠企便企“店小二”和纾困解难“好郎中”全方位服务模式,组建工作专班主动与招商引资企业对接,建立“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推动“政银企”对接合作,用好建设用地、生态环保、配置容量政策,定期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存在问题等。通过强化各种要素保障,最大程度创造条件,切实为项目建设“提档加速”。
二、强化融合发展,讲好有机农业“广西故事”
江城镇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多元支撑和融合带动,着力构建“有机+智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一)有机为本,塑造特色农业名片。以打造“有机蔬菜特色小镇”为总体定位,大力推动有机蔬菜生产、智慧育苗、技术研发等,朝着建成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有机蔬菜量化设施生产基地迈进。目前,投资1.4亿元、占地150亩的天成智慧育苗工厂已经试产,投资3.6亿元、占地2000亩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一期已经顺利投产,并通过专业机构有机认证,水果甜椒、芋香冬瓜等系列“天成禾鲜”有机农产品已开始销往深圳、南宁等地。
(二)科技为翼,树立现代农业典范。以发展“智慧农业特色小镇”为提升方向,加大科技运用力度,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园区。在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引进以色列全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在育苗中心引进荷兰全球最先进的精准环控大型愈合室和高速自动精量播种机,成立天成农业技术研究院,与日本岐阜大学、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引进以博士生导师为首席技术顾问的专家团队等。通过新理念、新技术、新设施等应用,创新种植模式,为有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融合为要,构建多元发展格局。以建设“休闲农业特色小镇”为远景目标,在确立主导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接二连三”作用。建成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初步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深加工产品种类已由单个品种向系列化产品方向发展;稳步推进“古榕江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力争打造集乐活乡村、田园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卡地”。经过近几年发展,江城镇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产业耦合、功能聚合、治理融合的多元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互利共赢,助力脱贫奔康“输血造血”
江城镇积极引导天成农业公司与贫困村、贫困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促进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打造产业扶贫带贫新模式。
(一)农企合作增效益,脱贫致富“搭快车”。推行“土地租金+劳务分配”模式,打造天成农业脱贫奔康产业园和集体经济产业园,积极组织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的农民及本地外出务工人员有序进园务工、返乡务工,有效解决农民群众流转土地后的出路问题,又保障了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实现把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联系起来。
(二)村企共建促发展,集体经济“结硕果”。探索村集体经济“飞地”发展模式。天成农业公司与22个贫困村签订联村帮扶协议,每年每个村获得3万至5万元的入股分红,壮大这些贫困村集体经济;实行“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各村通过为企业提供土地流转服务、自筹资金与企业进行园区共建或运输合作等方式,与天成农业公司进行合作共建,确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三)项目带动强龙头,镇村面貌“换新颜”。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先后争取资金近2亿元,实施了天成综合体配套项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榕江小流域整治项目等一揽子项目,镇区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村屯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下一步争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打下坚实基础。
(刘鹏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副县长、江城镇党委书记;张玉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农办综合处干部)
功能性谋定特色-农业大健康·万祥军:田东县扶贫产业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