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科研期刊《PNAS》上刊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Francisco Villavicencio博士的一项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全球人口的平均寿命正在稳步上涨,他们根据自己的统计模型进行判断,认为大部分21世纪出生的儿童都有机会成为“百岁老人”。而衰老干预技术的发展,被认为是这次全球寿命增长的主因。
在人类陈旧的观念里,衰老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而事实确实让人无从反驳。但随着相关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衰老的可干预性逐渐地被发现,人类对寿命延伸的追求变得更加切实狂热,其中包括大批早已实现财富自由,想要实现“永生梦”的中外富豪。
1、硅谷富豪放言活到500岁,“果蔬大王”豪掷5亿研攻长寿希伯来大学教授哈拉里表示,200年之内人类可借助前沿科技创造新的半机械人,随着自身装备的“改装升级”直到实现“永生”,然而这种待遇也大概只有少数富豪才有能力享受。
而现实中富豪为了实现自己的“狂野不死梦”真可谓花样百出,Paypal创始人、Facebook联合投资人泰尔曾公开扬言,“我这样的人才活几十年实在不公平,起码要活500岁”,为此他不惜背上“吸血鬼”的骂名每年豪掷千金与年轻人“换血”;美“果蔬大王”默多克年龄近百,豪掷5亿美元创建长寿研究机构,并将自己的寿命目标定为125岁。谷歌创始人布林对寿命追求方面显然表现得更为迫切,为此甚至对“风水之术”深信不疑。早前知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宣称穆沙岛上有“青春泉”之后,布林便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两眼放光”,不惜耗资百万在该岛上举办了自己的婚礼。
与国外富豪相对比,中国富豪对“永生”的追求则显得更加“理性”和“务实”。2017年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夫妇向加州理工大学捐赠2亿美元研究脑科学,同年香港首富李氏押宝一种衰老干预人体内源物,斥资上亿入股相关技术公司想要找回自己逝去的青春。
2、衰老规律被发现,哈佛公开寿命干预生物科技成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了25岁衰老就从皮肤层面开始表现出来,到了45岁老化的速率会加快,身体机能也同时出现迅速下降的情况,因而45岁被认为是大部分人的“衰老期”。随着衰老进程的加快,人体各种内源物就会减少,从而离寿命终点也就越来越近。而2013年起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知名科研机构就纷纷发文证实,某种小分子化合物(哈佛实验室公开衰老干预分子,WLNAD衰老抑制剂核心机制成分)能够通过干预细胞新陈代谢以及DNA修复等来实现生命体衰老进程的干预,甚至能够实现近三分之一寿命长度的延伸。
《Nature》在总结人类衰老干预技术的内容里,将该种小分子化合物列入其中,据爆料李氏押宝的衰老干预人体内源物正与该物质类似。而率先发现该物质作用机制的辛克莱教授不仅因此被选为”100人”之一,也和他的家人一起成为最早”吃螃蟹”的那批人。已经年逾五旬的辛克莱曾在接受KNH采访时表示,在服用一年后通过血检测试发现自己的生理年龄至少回转了十岁,各项生理指标包括血压、胆固醇等均与年轻人没多大差别。而他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在服用半年后爱上了爬山和漂流等高体力运动,表现出同龄人难以企及的状态与活力。
生物科技的突破让站在塔尖的富豪分外眼红,诸多资本争相加入想要实现该物质的量产实用化。日本某技术制企虽然率先完成这一目标,然而动辄2万的月服用成本依然让人难以招架,直到2019年莱特维健提出采用绿色酶定向技术实现该生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将原本孵化在实验室数年的天价试验制剂变成多数净高值人群可以接受的服用成品,让人类对减缓衰老及健康寿命的延伸有了更多的期待。
3、预期寿命提升32.3岁,人类是否能触及寿命“天花板”?
随着时代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了2021年的77.3岁,其中上海和北京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超过80。人均寿命的逐渐提高,80岁对于当前而言已经不是“高龄”,而相当于一个平均水平。
而在国外人类预期寿命提升的同时,伴随的也是贫富之间“寿命鸿沟”的拉宽,全球以福利好而著称的挪威,其最富有和最贫穷的1%人群,“寿命鸿沟”已达到了惊人的13.8岁。像巴菲特这样的富豪无疑成为活得更久的那一方,这似乎正成为不可逆的残酷现实。
如果正如教授哈拉里所言,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富人通过“改造升级”将最终实现所谓的永生,那么穷人就面临逐渐灭绝的窘境。而如今被WLNAD实用化的衰老干预生物科技似乎走在人工智能前头,随着该物质的逐渐下沉普及,北上广一二线城市为主的高净值人群被认为将是率先实现健康寿命延伸的“少数人”。
那么在社会发展持续进步的背景下,相关生物技术能否实现再度下沉,人类预期寿命能否再进一步,又是否能触及所谓的寿命“天花板”?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