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红利驱动下的景区改名潮


 “流量”红利驱动下的景区改名潮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名字的出处。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此术语后被其他领域所借鉴。

在旅游领域中,马太效应的作用已愈演愈烈。据文旅部资源开发司《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92020)便览》数据显示,2019年,5A级景区获得的平均旅游投资为1682.64万元,为4A级景区的3倍左右,是1A级景区的30倍;在平均旅游收入方面,虽然5A级景区的数量仅占A级景区数量的2%,但却挣走了所有A级景区收入的42%深究其原因不外乎于景区自身的知名度影响,而景区的知名度的外在显现就在于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名字之于景区,其重要性不亚于好名字之于好大学,名字取得好听,听起来高大上,甚至就是一把招生的“利器”,对于景区而言,则就是客流人数的激增、旅游收入等一波红利的赚取。有鉴于此,在客流“流量”红利驱使下的景区改名潮一浪高过一浪。

通过对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旅游景区资讯通览20122013》、《中国旅游景区资讯通览2017-2018》中录入的景区名录比对发现,在2012年—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景区改名数量最多的主要来自于江苏、四川、山东三省份,分别为523125比如,如今全国知名的云南香格里拉,改名前叫中甸;浙江千岛湖景区,过去叫新安江水库的时候门可罗雀;而位于成都金鸡谷自改名叫川西竹海后就常年人流如织。尽管景区改名的事大多是那些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但是在景区改名的这件事上,大部分地区都乐此不疲。(除西藏,以及不在统计范围内的港澳台地区。)特别是一些想积极发展旅游业,但是苦于没有A级景区的地方,对于景区改名的积极性更为高涨。

据统计在我国大陆地区369个改名景区中,有1742012年是没有景区级别的。通过“改头换脸”之后,很多的景区级别均有所提升,不乏有3A4A级别景区的出现。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的评定细则,景区级别越高,要求的知名度和接待的游客数标准也越高。比如1A级景区,标准是本地区有名,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在3万人次以上;但如果是2A,就要在本省有名,年接待游客要在10万人次以上。景区热衷于改名,和明星通过改名改运一样,毕竟两者都是靠流量吃饭。没有哪个景区不想像千岛湖景区一样改个好名字,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知名景区,吸引各路游客的到来,赚取各种附加红利。景区热衷于改名,深层次原因在于景区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了,无论是省际间亦或是省内间。据文旅部的统计数据反映,2011年全国A级景区还只有2526个,而到了2019年,A级景区总数已经达到12402面对众多A级景区的激烈竞争,如何进行“突围”,可能就需要通过改名字这种方式来凸显自身的奇特之处,加之如果景区自身不算知名景点的话,没有个“唬人”的名字,可能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如此这般,像本来就已经很“出圈”的张家界景区,在电影《阿凡达》热映时,为了蹭热度、引流,把南天一柱改成了电影中的哈利路亚山;湖南幕阜山为贺女排夺冠,把顶天立地石改名铁榔头

 

在这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各景区纷纷加入“换脸”行列,借此以展示新面貌。但对于景区自身来说,仅仅通过改名这种外显手段指望成名,还远远不够。更应“苦练内功”,做好各类景区服务设施配套工作,让游客尽兴而来、尽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