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支柱作用的国有企业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如今,国企改革再次站在重要的节点上,我们将带你一起回顾“共和国长子”的改革史。
1949-1977年,启蒙阶段: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以前苏联模式为蓝本,初步构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在恢复生产、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国国企造出了自己的汽车、飞机等。
1956年7月,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
1956年8月,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沈阳飞机场试制成功。
1978-1992年,初步探索阶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打破政企不分);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8年10月,四川选定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允许年终完成计划后,留取少量利润,并给职工发放少额奖金。
1993-2002年,制度创新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此期间国企改革在两个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开始对资本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一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开始落到实处,股份合作制成为推动国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国有小型企业被出租或者出售给集体或者个人;二是除了公开出售以外,地方性国企或者集体企业通过MBO(管理者收购)方式成为民营企业。国企改革在此期间释放出巨大红利,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开始迅速提升;造就了具有活力的经济体系,山东和广东也因此成为国内民营经济重镇。
1996年,国有企业破产综述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
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786亿元。
2003-2013年,纵深推进阶段:在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变部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2003年4月,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从2002年初的8.34万亿上升至34.27万亿。资产总额同比增速连年增长,2008年最高达到18.4%;
2013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企上升至95家。
2013年以来,持续深化阶段:在十八届三种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这一阶段,明确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资监管模式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
2014年7月,6家央企入选首批国资“四项改革”试点;
2015年9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对未来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020年6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标志着,国企改革将在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进入新阶段。
中智科博点评:回顾这40年的国企改革路程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二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进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建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逐渐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制经济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国有独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扩展到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公司等。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建设首先是解决所有者代表和所有者权益保障问题,其次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三是探索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之路,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对于国企改革的未来,在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此次深改委会议明确,今后三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智科博认为有以下几个重点需要值得关注:一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仍是“排头兵”的作用,就从这次疫情来说,中国建筑夜以继日开展工作,仅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就分别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中国石化和新兴际华集团,在几周内将口罩的日产量从零提高到了近1000万套,防护服的日产量提高到了近20万套等无一不体现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二是改革的九字方针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由此可见,持续性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毫无疑问将是未来改革的重点。三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的步伐会加快,未来国有资本将更多投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