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札记」 老子在这一章提出和分析了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的关系,继续讲治身之道和治理之道,阐明了人的常德所在,治理者的治理要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是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弱,这是天下的山谷;甘作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而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柔和境地。老子在这里说要守住人的纯真本性。雄,刚强;雌,即柔弱;谿,本义山谷;复归于婴儿,即回复到婴儿般的纯真无邪的状态。刚强,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柔弱,是“为无为”的表现形式;高山深谷很能包容,婴儿般的纯真无邪是万物的本原状态,“道”本来就是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一句的意思如同前几章老子讲的,虽有刚强的一面,澹兮若海,飂兮无止,但还是要居善地、处众人之所恶、复归于婴儿,这样才能常德不离,长久保持符合“道”的行为。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是说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于暗昧,这是天下客观存在的常式;甘愿做天下的常式,永恒的德就不出差错,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无极状态。白,明亮;黑,暗昧;天下式,自然常态;无极,无边无际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道的终极性哲学概念。明亮是有为的表现形式,暗昧是“为无为”的表现形式,世界本来就是一种自然常态,也就是“道”。忒,差错。这句话的意思是深知明亮的一面,却又能安于静谧,能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复归于无极。回到无边无际无形无象的宇宙本原状态了,才能常德不忒,长久保持依道而行的时候不出差错。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是说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谦卑,这是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不断得到充足,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质朴状态。荣,荣耀;辱,谦卑;天下谷,大自然中的高山深谷;朴,自然的本始特质。荣耀是有为的表现形式,屈辱是“为无为”的表现形式,而世界本来就是一种质朴的自然常态,按客观规律行事,才会返璞归真,回到自然淳朴的状态中去。老子在第十九章也讲过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深知荣耀的好处却安于谦卑,胸怀就像天下的高山深谷容纳百川,而甘作天下谷,才能常德乃足,长久保持依道而行的充足能力。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是说这种真朴散发开来就成为应用到各个方面的“神器”,有道的人坚守用之不盈的真朴做事,会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治理体制是一个体系、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大制,完善的治理思想和治理制度;无割,不可割裂的意思。老子告诉人们,人与人、人与世界是契合一致与和谐统一的,富有整体性、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也同时提醒人们,看问题、想事情、做事业,要有全局观念。
道的法则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循环往复、永不止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运动变化的过程,也是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规律。所以,懂得了这个道理,明白了自然法则的真谛,治理者会用“道”的整体性系统性来治理,而不是割裂开来,对客观规律采取实用主义。
用老子的“大制不割”看老子的语录体道德经,把八十一章五千言作为一个整体来研读,会令人感到,老子是以“道”的法则为理论根据,通篇论述了“道”和“德”的关系,告诉人们要尊道行德,要学习“道”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抱朴守拙,少私寡欲,后其身、外其身,功成弗居,在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中,大制不割,把道德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统一起来。
因为道的自然法则是两极相生,物极必反,所以老子分了三个层面,论述如何做到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要想保持常德,一方面要“知其雄”、“知其白”、“知其荣”,另-一方面也应“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既要有积极前进的一面,也要有谦卑不争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归于真朴。正确的治理制度也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可分割的,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愿处在谦卑不争的一面。这样,就消除掉了只处在“雄、白、荣”的一面而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使自己始终保持合于道的完整状态,即“婴儿”、“无极”、“纯朴”的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为人做事才会识大体顾大局。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现实生活中,世人大都追求刚强、光明、荣耀,这并没有什么错,也无可非议,伸张正义就是刚强、光明、荣耀的,也是必须的。但矛盾总有两面性,老子提倡像“道”的品质那样,在达到一定的刚强之后,要谦卑、处下、功成而不居,把相对弱的一面作为应该坚持的,这样更有长久性稳定性。
试想,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刚强、光明、荣耀而不顾他人,会是什么结果?所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希望人们“大制不割”,像出生的婴儿那样不为荣辱所惑,无私无欲,纯朴无邪,顺从自然、道法自然。这是何等的虚怀若谷的胸怀!“德”是体现“道”的,是依道而行的实践行为,时时处处依道而行,包容万物,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才是“常德”,才能“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