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预言是对的,不必无谓之争


  

物质是否无限可分?哲学就此无休止争论了多少世纪?

笔者在这里只简单补充几句。物理学有两个定律要确认,信这两个定律就会对庄子预言丝毫不疑。两个定律都是“小草定律”。

《智慧论》2021版修订到今日暂停耕。虽不是正式出版稿却可以通过内部长时间交流让它与更多读者见面。这本用散文方法做学问的书稿,有个奇特现象:长江出版社2006年假“免费出版”索要的之前稿约50万字,含大量别人读不懂的直觉感悟之萌述,作者在后来的增修中专以理性思维认真研究萌述,始终不否定直觉感悟,为的是以这一过程遵循脑科学规律。

人脑灵性要高度尊重但不必直觉主义。科学能够接受的仍然是理性思维。下面截取的是《智慧论》08章一小段和新的科学分析补充。

                    胡志平,20211125日。

…………

但凡理智头脑绝不因某些运动介质短命短得看不见、体积小得难寻觅,就把其所产生的“能”认定为空穴来风。那些太微小、有极速、很短命的运动介质同样遵守“信息与响应”规律,同样构成对应链接条件,同样要发生信息刺激作用力。在宇宙应力作用下,谁敢保证那些作极速运动且体积微小、寿命极短的“粒子”不会裂变辐射出更多更小、速率更高、寿命更短的超微粒子?细菌寿命短,寿命越短繁殖(裂变)越快。一个看不见的微粒子消失了,无数看不见的超微粒子辐射出来。庄子曰:一尺之木,日折其半,万世不竭……(以下四段系20211125日补充阐述)

物质是否无限可分?是的。从分子到原子,科学曾认为原子是万物构成的本原,不可再分;但后来原子却被发现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科学又认为原子核不可能再分,却又面对着现代科学发现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而一举夺得诺奖殊荣;分到质子和中子应该差不多了吧?却又分出了各种不同定位的“夸克”。到此还有的分吗?应该有,但需等待更先进的科研手段才能证实。

其实,全球物理学家早应该确认一个能揭示宇宙本质的定律:但凡有自旋机制的微粒子都是确切可分的宇宙物质。微粒子自旋机制构成于粒子运动中自然发生的组合之机缘;反过来,凡失去自旋机制的微粒子即是因缘破缺的微粒子,应了佛学曾经有过的判断:那是“自性为空”的“单纯物”。这些无组合的单纯粒子粒粒是质子硬核,能否再裂变可分?能。不过性质变了,前者可分是被“解构”,后者可分则是“击碎”性质。物理学还须确认第二个定律:粒子的无限可分取决于宇宙中无限大的对撞伟力,越小粒子的分裂,撞力要求越大。

何为对撞?粒子射线朝向人体极速而来,肉体密度相对于宇宙微粒子好比排球拦网,粒子穿射而过,这不叫对撞;两片乌云相不是对撞,乌云中的电子以极速接吻,夜空电闪雷鸣才叫电子对撞;两枪对射子弹,如果弹头尖对尖相遇必爆裂粉碎,也可视为对撞。不过,金属弹头并非至密硬核,那些无自旋而极速的单纯粒子才是宇宙间的至硬物(它们可以运动机缘对应组合,却并无与之相对称的“反物质”——11月26日加注)。大星系中心区域常因聚能裂变密集辐射粒子,我们也可以把“巨能裂变效应”理解为粒子对撞分裂再对撞再分裂的连锁效应。谁又能确认微观领域中这种“万世不竭”的事件会有终极?

况且,物理学对粒子的速率问题并非像枪械学一样有条件为射出的子弹给予“匀速定义”和“初速定义”两者分开。光粒子从太阳巨能中爆发射出的“初速”能所产生的对撞伟力究竟有没有固定指标?所以,很敬佩杨振宁通天地灵气才极力反对在更先进对撞机上耗费心力财力的立场。现在可领悟:超越宇宙对撞伟力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成功概率为零?相信庄子预言就是了。

  辩证唯物论不因超微粒子“小”而认“虚空”。宇宙间所有物质均可分裂变小,小到无限程度!又可在引力和张力作用下有机组合,或称集聚变大,大到未知其最大恒星是太阳的多少倍,大到如银河系一样的星云组合、星星相映,并继续自旋聚拢和扩张!在至热至密的“黑洞”中,有看不见的粒子才会有巨能量。“暗能量”是物质的能量,是介质运动的结果,是信息与响应的结果。

…………

 

 

(这里顺便发布一个公开信息,看能否有人有条件帮助传给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我很喜欢听王德峰教授的视频讲课。教授学识渊博,分析透彻入理,解构丝丝入扣。但有一次讲述《易经》与西方哲学的相通之处时,似乎没有把《易经》中的重要一句说清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形而上者”应该与“形而上学”没有同义关系,一定要切割开。它是否指的是超越具体事物、具体感觉的人?这种人总在具体事物、具体感觉之上从事抽象思维。下一句则与之相反。我的大学古汉语不怎么优秀,只考了76分。或者可与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教授沟通一下,郭是专讲国学的,每次都感觉到他对古汉语句子的理解比我精益。在《易经》中,体现中西文化之所以不同,关键是上述一句要切割,很重要很重要。相信此信一定有人甘当“哲学红娘”,谢谢!——身居民间底层的那个名叫胡志平的“小草”致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