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易》经卦画为代表的道学,亦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是世界上提出最早、内容最为广泛的阴阳“相对论”。这种阴阳相对理论是科学的,是来自仰观天、俯察地、远取于山、泽、风、雷、水、火、鸟兽之文,近稽以男女之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广泛实践之理,在进行研究总结、高度集中概括以后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下面,我们就事物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按照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分别进行一点探讨,以便澄清历史上造成的各种误解。
对于“阴阳”这一中国古典哲学用语,从周代以来,一直有人在作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战国之际的邹衍,重谈阴阳而又杂以五行之说,更以自然界变化机械地比附人事吉凶,提出“阴阳消息”、“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等非科学观点。因之,其说失之于科学,而流于神秘。此种学派,被班固分之以与道家学有别的“阴阳家”学,并推测说:其学“盖出于羲和之官”。秦汉神鬼迷信之风大炽,方士们的谈神弄鬼,亦套之以“阴阳”,致使后世的“阴阳”竟成为方士的代名词。至于今天,专引一些杂七杂八的“阴阳”怪论,刻意以谈奇说怪为旨趣者,更不乏其人。如引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①之文,以及高诱的怪迂语,去论证“黄帝是管生殖的”老年妇女即其例。
按照中国古典哲学的观点,万事万物,其所以纷纭复杂,是由其性质不同所致。而其性质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对于事物的性质,则可以用“阴”、“阳”这样一个相互比较性的术语,进行高度的概括性哲理表述。所以,——————————
① 东生:《黄帝是男还是女?》,载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文化之谜》第三辑,第7页。
《黄帝经·称经》就说:“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阳,而屈缩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受〕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一言以蔽之:凡事物,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燥,阴湿,阳显,阴隐。
事物的阴阳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中医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治病的指导思想,不论其对药物、疾病、人体,都分之以阴阳:在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动脉为阳,静脉为阴;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之分: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之中,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与心阴,肾阳与肾阴等等。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①,“阴阳者,天地之大理”②,是生命之根,万物之本。对于人的生命,同样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③
中国古典哲学承认事物有其一定的绝对性,如一个人,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不能将一个男人说成是女人。但是,男人和女人,也是相对的,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男人,也就根本不会有女人。因为,男与女都不会绝对独立地存在。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道理的阐述;再比如,一件物品,其质量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我们不能将好说成是坏,同样也不能将坏言之为好。但界定物品的好与坏,必须有一个度量上的标准。失去了度量,没有了具体的标准,就无以好坏之分。因为好与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唯其如此,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才有“阴根阳,阳根阴”,阴与阳是互为己根、互为依存的论述。这也就是说,
———————————
绝对真理只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了相对,便无以谈绝对。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关于事物阴阳的区分,是科学的,是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正因为事物分阴、分阳,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研究一切事物,探讨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以之制定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分阴阳,那就必然要产生错误,以之律己则害己,以之教人则误人。
事物的阴阳相对,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普遍事实,因此,中国道学是广义的相对理论,它具有普适性的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