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如何破局?
一、 情况
(一)两个基本定义
1、人口问题主要表现,是由于人口在数量、结构(年龄、性别、收入、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分布(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等方面快速变化,造成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按照联合国的定义: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达到7%为老龄化社会、14%是高龄社会、20%为超高龄社会。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达到10%为老龄化社会、14岁以下少儿占比低于20%属于少子化社会。
(二)三组主要数据
1、对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县市区常住人口情况如下:
|
|
|
|
|
|
|
|
|
|
|
|
七普常住人口 |
六普常住人口 |
增减(人) |
|
增长% |
|
邵阳市 |
6563520 |
7071735 |
-508215 |
|
-7.19 |
双清区 |
317283 |
307980 |
9303 |
|
3.02 |
大祥区 |
362289 |
340605 |
21684 |
|
6.37 |
北塔区 |
122658 |
104609 |
18049 |
|
17.25 |
新邵县 |
612943 |
743073 |
-130130 |
|
-17.51 |
邵阳县 |
752125 |
915600 |
-163475 |
|
-17.85 |
隆回县 |
1009778 |
1095392 |
-85614 |
|
-7.82 |
洞口县 |
675495 |
770473 |
-94978 |
|
-12.33 |
绥宁县 |
290664 |
351139 |
-60475 |
|
-17.22 |
新宁县 |
513777 |
560742 |
-46965 |
|
-8.38 |
城步县 |
227911 |
250633 |
-22722 |
|
-9.07 |
武冈市 |
640181 |
734870 |
-94689 |
|
-12.89 |
邵东市 |
1038416 |
896619 |
141797 |
|
15.81 |
|
|
|
|
|
|
2020年11月1日0点,邵阳市常住人口6563520人,对比2010年11月1日0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7071735人,减少508215人,下降7.19%。其中下降超过17%的有:新邵下降17.51%、邵阳县下降17.85%、绥宁下降17.22%,下降高于全市平均数的还有:隆回下降7.82%、洞口下降12.33%、新宁下降8.38%、城步下降9.07%、武冈下降12.89%。
2、对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老年人口比重如下:
65岁以上比重 60岁以上比重
七普 六普 七普 六普
邵阳市 15.60 9.85 20.75 14.32
双清区 13.82 9.11 18.66 14.06
大祥区 13.07 8.99 17.37 13.34
北塔区 11.90 7.52 16.19 11.56
新邵县 16.28 9.78 21.22 14.18
邵阳县 16.93 9.55 21.93 14.00
隆回县 14.79 9.38 19.88 13.56
洞口县 17.23 10.41 23.23 14.84
绥宁县 15.59 9.25 21.13 13.01
新宁县 15.48 10.01 21.11 14.28
城步县 13.31 8.34 18.91 12.18
武冈市 16.23 10.02 21.32 14.41
邵东市 16.02 11.58 20.96 17.06
2020年邵阳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20.75%,比2010年增长6.4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最高是洞口县23.23%,最低是北塔区16.19%;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5.60%,增长5.75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最高是洞口县17.23%;最低是北塔区11.90%。
3、对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各年龄组人口增长率如下:
0-4岁 5-9岁 10-14岁 15-19岁 20-49岁 50-59岁 60岁以上
增长比 增长比 增长比 增长比 增长比 增长比 增长比
邵阳市 -32.07 -3.62 38.79 -3.28 -32.33 33.89 34.51
双清区 -14.05 5.71 31.58 30.51 -19.78 38.60 36.74
大祥区 -4.82 0.94 25.32 95.03 -19.83 34.41 38.53
北塔区 -4.14 26.89 74.37 17.50 -6.95 64.82 64.27
新邵县 -35.90 -19.79 12.49 -20.98 -40.28 28.57 23.46
邵阳县 -34.37 -17.51 -4.57 -32.73 -36.98 15.58 28.67
隆回县 -39.94 4.91 73.18 3.58 -35.69 30.96 35.17
洞口县 -30.05 0.47 38.20 -20.73 -41.68 22.20 37.24
绥宁县 -36.96 -4.26 43.42 -31.49 -45.63 39.31 34.43
新宁县 -33.89 22.00 86.97 -1.89 -39.04 31.52 35.43
城步县 -38.12 15.84 85.88 -22.09 -37.96 46.41 41.20
武冈市 -36.38 -22.80 19.28 -0.28 -38.10 36.37 28.90
邵东市 -23.84 3.00 60.96 11.29 -2.62 56.81 42.26
对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各年龄组人口增长率除了10-14岁增长38.79%、50-59岁增长33.89%、60岁以上人口增长34.51%以外,都是负增长。特别是0-4岁人口、20-49岁下降更多,分别下降32.07%、32.33%。
二、 现象及原因剖析
(一)表现特点
与上次普查数据比较,人口总量及结构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总人口下降明显
二是新生人数低于预期趋势。
2011年-2020年出生人口为万人,比上次普查相比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减少比例高达%,高于全部人口减少幅度,这明显不符合我们预期,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三是新生人口变动极不均衡
0-4岁人员人,同比下降%,5-9岁人员人,同比下降%,既在总量上脱离均匀分布的趋势,呈现前多后少的特征,在下降幅度上差距非常大,
三是人口结构难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是老年人口显著增多。
(二)现象把脉
1、人员流出是总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要求较宽,只要每年回家探亲一次均可计算为本地常住人口,而这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上次登记为常住人口的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这次只能登记为外地区,造成常住人口的大幅减少。同时因为观念的变化,近10年来新增的外出人员与家乡的联系远少于原来外出打工人员,导致人员的登记难度更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户口整顿存在薄弱环节
我们在基层调研室是听到有些地方反映,户口整顿才存在不彻底的地方,导致户籍人口中0-14的人减少,部分新出生人员因为上户的前置条件太高、加之时间期限太紧,最终都没有落户而排除在登记人口之外,大部分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出生的小孩,导致人不户也不在。
3、经济发展活力欠缺导致人员大量流出
为打工大市,人员是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发展地区,经济活力越大,吸纳人员的能力越强。
4、出生意愿呈现经年下降走势
但从数据看,近10年内出生的5-9岁小孩51.64万人,年均出生10.33万人,出生率达到,而0-4岁小孩只有37.7万人,年均出生7.54万人,出生率只有%,尽管有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因就学难只能回本地就学(5-6岁属于小学初始阶段),因而登记人数较高等不可比因素在内,但总体看还是一定程度反映出政策刺激的衰减效益,政策越后刺激功能越低,刚放开双独、单独时政策效果相对明显。
5、城区扩改、企业改制等等导致部分人员去向不明
这几年城区发展较快,部分拆迁区老居民拿到补贴后不知去向,也没有联系方式,人员难以登记到位。部分改制企业、搬迁企业人员户口依然留在本地,但人员已另谋高就,上次普查时可以登记为常住人口,但这次因为身份证的关系无法变通处理,只能流逝在外。
6、老年人口的增加呈加速趋势
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20.75%,2010年只有14.32%,提高了6.43个百分点,其中存在总人口下降带来的比例上升的原因,但从绝对量来看,变现趋势也非常明显,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136.17万人,相比2010年的101.23万人增长了34.5%。从目前数据初步预测,下次普查60岁以上人员将达到190万人,比这次普查数据增长39.5%,增速继续提高,年均增加5.36万人,而这次普查相比上次年均只增加3.49万人,老龄化社会的压力更加巨大。
三、对策建议
1、稳定和提升人口出生率,从源头延迟人口负增长的到来
2、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外出人员的回乡意愿
3、加快经济发展和就业体系的建设,扩大全市城区、镇区对乡村人员的容纳能力
4、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让人能留得住。
随着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人口增速不断变慢。生的少,老的快,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为了改变人口结构的现状,2011年11月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这些举措依然拯救不了出生率下行的态势。邵阳市0-4岁人口2020年比2010年下降32.07%,小学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5922510人,比2010年下降3.71%,其中:小学生下降11.18%、初中生下降12.33%。
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提高密切相关。邵阳市百岁人口,2000年88人,2010年188人,2020年402人。邵阳市2020年65岁以上人口102.4万人,比2010年增加47%;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5.60%,增长5.75个百分点。
(一)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老年人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群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也会逐渐下降,生理机能开始退化,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都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疾病。由于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常容易产生悲观、抑郁、孤独和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和情绪,而如今的家庭结构模式越来越趋于小型化,子女忙于工作无心照料在家的老人,更别说是精神上的交流,因此,很多老年人精神状态比较差,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理解。
2、使家庭养老问题突出。如今的家庭结构模式大多数为传统的“4-2-1”家庭,即四个老人,夫妻双方,一个孩子,意味着两个子女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成员的养老负担,并且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正在逐渐淡化,家庭养老功能也在弱化,老年人的物质和情感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严重,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去往经济更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发展,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3、加重了经济负担。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人口的供给支付额度对人口比例较小的青壮年形成极大的压力,社会财富创造与现代化建设无法满足老龄人口的快速发展需求。老龄人口保障必须有着充分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但我国仍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所以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4、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城镇化进程促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转移向城市范围,大量人力资源的聚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 市缺乏青壮年群体的不足,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紧张、就业压力、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农村生产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村生产力日渐匮乏,从而呈现出严重的空巢现象,很多农村老龄人口缺乏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经济收入极其微薄,从而导致社会贫富阶级矛盾的加剧,造成社会公共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潜在的威胁。
5、对文化的影响。随着老龄人口日渐增多,而青壮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赡养、关怀老人方面普遍存在着力不从心的情况;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形成普遍的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导致养老从以往的“用心”逐渐转变为“用钱”模式,传统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逐渐转变为用物质、金钱供养老人的思想。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使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精髓与经济资源挂钩。
(二)少子化带来的问题
出生人口规模的下滑意味着即使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但人口少子化发展态势依然明显。作为人口“元问题”,人口少子化几乎是全部人口问题的根源。人口少子化的发展不仅关系未来劳动力人口发展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年龄结构演变等产生的人口内部长期均衡发展问题,也关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等产生的人口外部长期均衡发展问题。
1、对未来劳动力有效供给施加负面影响。青年人口作为未来劳动力人口的直接替补人口。人口少子化导致青年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直接影响未来我国劳动力人口的更替能力,对未来劳动力有效供给施加负面影响。可以预期,这种负面效应必将随着人口少子化的加速发展而得到强化。
2、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进程。少儿人口作为人口群体中的底部人口,其减少产生的“底部老化”作用加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进程。导致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程度较目前的预测结果可能要更为严峻,即未来我国人口深度老龄化社会、超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时间可能会更早。伴随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未富先少”等人口、政策、经济环境,未来我国解决养老问题无疑将面临极大挑战。
3、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劳动力人口收入高、消费相对较低,属于劳动净产出时期。在整个人口群体中,单从数量上来看,劳动年龄人口越多、比重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作为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替补的少儿人口,其多寡直接决定未来一定时期内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缺乏底部少儿人口支撑逐步失去活力,经济出现增长缓慢或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人口少子化长期发展态势通过弱化未来劳动力人口的更替能力,对经济发展施加负面影响。人口少子化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弱化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而这些不确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口少子化背景下未来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建议
(一)如何应对老龄化
1、实行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将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实行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其二,拓展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壮大实体经济、促进居民消费等方式来不断适应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不断完善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消费需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发满足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提升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经济驱动力。
2、协调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系。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问题,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统筹处理社会就业与养老之间的矛盾;不断完善退休制度,加强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合年龄平等原则,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改革,逐步提升老龄人口在社会财富、机会及权利等方面的分配;建立科学的代际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矛盾处理机制,不断推动社会各个年龄群体平等分享社会资源、共享社会利益、共担社会责任。
3、倡导年龄平等文化。通过现代各种媒体、自媒体渠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传统道德文化,提升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道文化。提倡家庭养老的重要方式,构建老龄社会新型文化体系。
4、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医疗福利保障,降低药品价格,让老年人看得起病;另一方面,对老年患者要更有耐心。老年患者的疾病主要是慢性病,不仅治愈率低,而且病程长,经常会伴有功能性方面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医护人员长期的医疗照护。同时对老年人的医疗保 障,不但要为其提供医疗技术的指导,更要为其提供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
5、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倡老年人自养。由于现在老年人退休年龄较低, 所以许多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仍具有劳动能力。老年人对待工作 认真坚韧,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甚至有些老年人的工作能力比大部分年轻人还要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应大 力发掘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为社会发展继续作贡献。对 于身体素质较好并愿意从事新工作的老年人,应当为其提供机会,在增加其经济来源的同时减轻社会压力。
关心关爱老年群体,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实践方法,开拓新途径。 不仅是从宏观的制度、政策模式和公共财政倾斜等 方面进行努力,更要在实施具体政策中不断完善社保、医疗和娱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是要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丰富老年 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群体切实体会到社会的关怀。
(二)如何应对少子化
1、降低生育成本,鼓励生育。目前我国已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为应对我国人口少子化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政策空间,但实际效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本原因在于生育政策调整仅仅提供了可能的生育空间,但能否转化为生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育成本的下降。换句话说,“全面二孩”政策效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诸如养老保障、教育、照料等实现家庭生养成本社会化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对专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外部性力量的建设,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拓展家庭实际生育空间,鼓励生育,将潜在生育意愿转变为实际生育行为。
2、构建以社会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个人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模式,应对未来养老困境。目前,社会、家庭、个人等主要养老主体角色定位不清晰已影响当前以及未来我国提升养老能力的制度建设问题。鉴于家庭养老功能外溢、社会养老责任提升以及个人养老能力的弱化等现状,未来我国可通过构建以社会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个人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模式,应对伴随人口少子化而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3、挖掘人口质量红利。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红利的逐渐消失,为了应对少子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提升人口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质量—数量”替代效应,挖掘人口质量红利。
4、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可制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快研发进程,为未来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应对途径。
人口少子化问题的多元性、复杂性、影响面广且深远等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应对人口少子化问题的视野既要落在人口上,更要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因此,解决人口少子化问题需要全面统筹、综合规划,利用各种政策手段积极应对。
2021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