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民的画像:从定点工作到旅居生活


  数字游民是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工作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长期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和旅居的人。作为互联网经济大潮和全球化时代的新生群体,数字游民拥有全新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工作观,将在线工作、移动生活、休闲度假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了从定点工作到全球旅居的转变。通过与普通游客、常住居民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数字游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网络创收

        数字游民一般凭借个人智慧与专业技能,通过便携式移动终端与互联网来完成工作,获得相应的收入。按照通常的理解,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属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这是该群体称谓中“数字”的由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的创意阶层的组成部分,从事的工作可以归入智力与创意服务业,如旅行博主、网络作家、文字编辑、平面设计、视频制作、游戏开发、在线教学、虚拟助理、财务顾问、自由撰稿人等。他们的收入,既包括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之后的单笔酬金,也涉及长期的被动收入(如版权使用费、网页点击量收入)。透过现象看本质,与其说他们通过互联网来赚钱,不如说他们通过创意劳动获得收入。这一性质决定了数字游民对网络设施的依赖性,同时为实现工作地点与旅居地点从分离到统一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宏观来看,数字游民当为互联网经济的弄潮儿,亦属创意经济的排头兵

  (二)球流动

       数字游民不受传统办公系统(包括办公空间、生产设备、人事关系等)的约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工作/旅居地点、安排具体的工作时间。对于数字游民来说,上个月还在清迈古城大街小巷流连,下个月或许就在巴厘岛海滩上漫步了,再过几个月身影可能出现在胡志明机场。如果说秋去春回的避寒群体是“候鸟”,数字游民则是名副其实的“飞鸟”。这意味着他们远离了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格子间,告别了“朝九晚五”和通勤拥堵,不必再理会复杂的职场“哲学”与人际关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与游牧民族颇为相似,因此被称为 “游民”( 或“游牧上班族”“游牧旅行者”)。跟现代大都市上班族相比,他们率先实现了工作地点和时间的自由,更容易将环游世界的梦想付诸实践。从这点来看,数字游民是全球化时代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是现代社会流动性的一种写照

  (三)工休融合

       数字游民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不是为了寻觅就业机会,而是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他们在风景中工作、在创造中赚钱、在快乐中生活,有时难以分清究竟是在度假还是在工作。有人说,他们不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与都市职场人不同,数字游民除了利用度假村的公共空间、所在城市的联合办公空间之外,还可以将办公地点搬到候机室、咖啡馆甚至沙滩上、泳池边,把工作与休闲融合在一起,较好地处理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解决了不少职场人抱怨的“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问题。数字游民的工作多属高级复杂的创意劳动,宽松的环境、包容的氛围、多样的文化对于提高劳动效率至关重要。在很多时候,美景美食提供了创意的素材,异国风情赋予他们创作的灵感,偶遇旅友亦可能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跟普通游客相比,他们对旅游地的体验通常更加全面、深入、独特;与常规雇员相较,他们的工作成果可能更有灵性、创意和价值。对数字游民而言,这让工作充满乐趣,让生活更加多彩,让人生富有意义。

  当然,除了长时间大尺度流动的国际数字游民,各地还存在不同规模的短时间、跨省区流动的区域性数字游民。在云南大理,已经出现了供数字游民使用的共享办公空间,呈现出区域性数字游牧目的地的气象。如果将他们考虑在内,数字游民产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效应就更不容小觑了。(首发报刊:《中国旅游报》2021年10月20日第003版,作者:李庆雷、高大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