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诺奖得主班纳吉是美国麻省理工的教授。因为在消除贫困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得诺奖,其代表作就是研究了十五年贫穷之后发表的《贫穷的本质》。
班纳吉研究了全球五大洲的贫困人口,在饮食,健康,教育,创业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产生的反思就是:为什么太多的扶贫政策会失败?
经过系统研究,班纳吉总结了穷人难以摆脱贫困的五大原因。
第一是缺少信息来源,更愿意相信错误的事情,对社会缺乏信任。比如在非洲免费给穷人的儿童注射预防疟疾的疫苗,会遭受穷人的抵抗,必须注射疫苗后再送一袋子黄豆,才愿意注射。实验表明,注射预防疟疾疫苗的儿童长大后收入要比没有注射疫苗的高50%。
第二是对医疗保健的不重视。穷人很少花钱饮用消毒后的水。赞比亚的实验表明,穷人每月花费0.18美分就能喝到消毒后的饮用水,这对寿命和健康非常有用,但赞比亚90%的穷人不会选择。还比如购买14美元的蚊帐防止蚊虫叮咬对健康的好处收益远远大于14美元,但愿意买蚊帐的穷人非常非常少。
第三是服务穷人的机构很少。银行,保险,都是富裕阶层的服务工具。比如信贷,穷人很难获得信贷支持,只能求助小额信贷,而小额信贷在许多国家演变成民间高利贷。
第四是政府的政策。政府的许多政策本质上是麻痹穷人,或政策引导不清晰。比如穷人都不爱学习,不爱系统的文史哲和数理化,更爱短视频,娱乐。政府便纵容提供短视频、娱乐的机构提供这些浪费时间的内容给穷人,形成穷人阶层的“奶头乐”(Titty Tainment)。该理论最早是199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意思是随着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全球80%的人口将被边缘化,这些人不必要也没办法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中去,同时80%的财富集中到20%的人手中。为了安慰这80%的被边缘化的人群,确保社会稳定,方法之一就是富人阶层开设机构或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社会稳定和阶层秩序的需要,制造大量的“奶头”,包括网络游戏,短视频,手机游戏,让其沉浸在快乐之中,忘记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参见:全球化陷阱,Die Globalisierungsfalle:Der Angriff auf Demokratie und Wohlstand)。
第五是穷人普遍不爱真正系统学习,不爱思考,对未来充满悲观预期。许多穷人用奶头乐的碎片信息炫耀自己爱学习,其实是伪学习。许多穷人直接讨厌学习,喜欢混迹社区。
同时穷人迷信巫医,习惯性浪费金钱,认为今天消费不会影响明天,很少有储蓄。穷人普遍认为教育是投机,喜欢多生孩子,养儿防老思想严重。
班纳吉和同事经过十五年的研究,总结了贫穷的原因,也给出了解决方法。
首先是构建和弥补社会制度缺陷。社保制度的建立解决了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问题,就能从经济根本上解决多生孩子防老的问题。单纯说教不如改进制度。
其次是强制保险。学习对冲基金的思路,强制城市在职职工参加五险一金,强制农村人员参加合作医疗。
第三是互助小组支持。穷人之间成立互助小组,互相小额免费借贷解决流动性。
第四是鼓励创业。这一点最难。麻省理工的调研小组对全球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穷人阶层调研,问他们希望孩子长大从事什么工作,结论是绝大多数穷人希望孩子长大后在政府工作,这样稳定,方便婚嫁、生活。研究表明,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穷人阶层来说,稳定工作哪怕每月工资很少,能换来心里安定。对穷人来说,没有家底,创业做生意风险太大。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文版2013年在中国出版,值此2019年获得诺奖之后之际,向读者推荐。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帮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