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格里拉”到“田野男孩”:缺少什么,就需要什么


20201111日,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藏族小伙丁真火速走红网络,成为连续登上微博热搜的“新晋顶流”。在一则摄影师波哥抖音更新的短视频中,丁真以其淳朴羞涩的面庞、可爱的神态与蹩脚的藏音普通话吸引了一众网络颜粉,征服了广大网友的心,被戏称为甜野男孩。另外,宣传片中的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白塔闯入眼帘,正好让人们看到了藏地一方诗意的净土。于是,理塘成为了许多人的旅游黑马目的地。

这似乎与长达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热”现象非常相似。众所周知,“香格里拉”的名称来自于英国193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讲述了一群英国人在飞行途中偏离固定航线,最终歪打误撞进入藏区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乌托邦故事。在闯入者眼中,香格里拉雪峰高耸、庙宇深邃、森林环绕、牛羊成群,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过着长寿而幸福的生活。但有趣的是,虽然人们被这种香格里拉式的“美”深深吸引,但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准确描绘出“香格里拉”的准确位置。直到2001年,云南省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使西方所谓的香格里拉在这个世外桃源落了地,并因此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随后,在出版界,仓央嘉措成为知名的“情圣”,人们以他的名义编造出来的歌,熬出了一锅锅畅销的心灵鸡汤;在文娱行业,描述藏族家庭到拉萨朝圣的小众文艺片《冈仁波齐》票房破亿……

如果把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思考,不难发现它们都与“西藏”这一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究竟香格里拉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丁真的家乡理塘为何可以成为许多人的旅游黑马目的地?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源于人们脑海中从未停止的“藏地”想象。在《消失的地平线》出版时,欧洲正处于二战前夕,“香格里拉”这片纯净美好、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乌托邦,成为了当时战争阴云密布下欧洲人的精神避难所。于是,和平、环保、慈悲、和谐、自然、幸福造就了民众“藏地想象”的主调。同样,在中甸的现实世界中和丁真的视频中,“藏地”想象也未曾停止,虽然丁真视频的拍摄地在四川理塘,与西藏不是同一行政区域,但其美丽的风景和淳朴的居民正好契合了人们一系列的“藏地”想象和认知。其次,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主要源于大众审美需要的驱使,并且人们对“美”正处于永不停歇的追寻之中。在二战时期,香格里拉的和平、幸福、和谐是一种对社会美的追求,满足了人们对一切美好生活的想象。而在丁真火热这一现象中,与油头粉面的男团“爱豆”相比,丁真的骤然出现,犹如拂面清风,一扫网友的审美疲劳,丁真的简单干净,就是他们心目中最高级的美。所以从这一层面来看,网友要“保护我方丁真”,其实也是要保护这个世界当中最纯真简单的美,而这种美恰恰是他们在都市生活中难以找寻和企及的。最后,从体验维度的角度来看,可以产生出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四种体验,无论是人们心中的香格里拉,还是丁真身后的理塘美景,都体现出了人们对逃避和审美体验的追求。二战时,人们渴望逃离战争,到一个和平安宁的地方,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想要躲避由于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强大压力,追求闲适安逸,由此,香格里拉和丁真都可以看作是现代都市人渴求“田园牧歌”、“诗和远方”、“逃离北上广”的另一个代名词。

因此,从“香格里拉”到“田野男孩”的现象可以看出,源于“藏地想象”的“审美需求”和“逃避体验”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缺少的,也是人们正在追寻且迫切需要的,这种需要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活动的策划、旅游营销的设计等方面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