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认真总结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一、乡村发展重大意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乡村振兴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三、乡村振兴战略五大要点
加强产业基础建设:壮大加强乡村产业建设是乡村振兴绝对经济基础。具体而言,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 实现农村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到“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该意见指出:“到 2020 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建设乡村人才梯队:乡村振兴归根结底需要人来实施。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重构乡村文化个性: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形式正在剧烈变革:大量农民工进城、大片农村土地被征用、农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等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发达地区周边村镇的个别现象。社会经济形势的变革,必然会衍生出与其相匹配的文化现象,同时也要求在区域规划、治理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特色及传统,重构乡村文化;另一方面,对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文化的实质复兴。
完善农村组织治理:乡村治理结构需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三产融合的大趋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等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倒推乡村治理结构调整并适应新发展阶段。
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十类项目
1、乡村+平台 → 组建各类发展平台
打造以政府、企业、农民为参与主体,以产业、产品、资源、文化整合为核心运作事宜的各类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孵化平台。包括:农事服务平台、农业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研发促进培训综合平台、区域农业物联网发展平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平台、泛行业技术咨询服务平台、高端智库和培训基地等。
2、乡村+品牌 → 打造“乡村品牌”
(1)区域品牌形象:统一区域品牌形象,鼓励“一村一品” 项目建设,形成品牌体系,形成区域吸引力标签。
(2)各类产品品牌:注重农特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等产品品牌的打造和注册,同时加大乡村特色品牌注册力度。
3、乡村+产业 → 创建“产业小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有特色产业依托的乡镇可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产业小镇”的形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的延伸,促进乡镇“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实现收益农民共享,构筑有“特色产业”依托的现代乡村。
4、乡村+休闲 → 发展“田园综合体”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具体而言就是,在基于土地现状不变、农民主体地位、生态风貌不变的“三个不变”的大前提下,挖掘当地资源,将基础农业、创新农业与旅游产业、养生度假、生态科技、创意产业、商贸产业等有机结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5、乡村+社群 → 构建“农副产品社群销售”网络平台
创新社群型销售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打通农副产品城乡间的流通渠道。即:建立以农产品直达消费社群的新消费模式,打通农产品从农村向城市、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产销通路。
6、乡村+旅游 → 开发“乡村文旅项目”
(1)完善立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制度。
(2)规划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3)开展乡村旅游创新创业行动。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商。
(5)发展乡村旅游品牌。
(6)创新景村共建模式: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 等旅游发展模式。
7、乡村+生态 →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实施循环发展带领行动,制定、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2)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促进农业清洁生产。
(3)对林牧业层面,考量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加强已建成原生境保护区资源监测与日常管护。
8、乡村+物流 → 落地“乡村物流产业园”/“乡村物流中心”
(1)解决乡村农产品仓储物流问题:在农业产业链延伸层面,建立物流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生态友好的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产业园,以蔬菜、果品、禽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仓储、交易、物流配送为主要业务,形成城乡农副产品流通枢纽。
(2)解决乡村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服务乡村居民层面,根据具体需求和发展实力,选择性建设乡村电商物流中心、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建设优质仓储物流设施,引进优等的物流管理服务,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建立共享生态, 解决农村物流配送难题。
9、乡村+大数据 → 搭建“智慧乡村”
以乡村大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手段,围绕乡村生产生活,实现智慧乡村链接智慧城市。
10、乡村+金融 → 金融服务覆盖产业、生活
中国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供求关系不平衡,农业、种养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农业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仍是农业金融服务的一个短板, 农业环境问题相对突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大力弘扬绿色金融、生态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实现金融服务对乡村产业、乡村生活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