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赋税制度——田赋制度(五)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田赋属土地税。土地税狭义而言,指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从广义而言,土地税包括田赋、地价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和一切以土地为对象的捐税。下面先介绍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田赋和兵差。
  一、田赋
  ()田赋正税
  1927年国民党政府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后,确定将田赋正式划分地方税。田赋划归地方后,各省基本上按土地肥瘠,划等定税率,按亩征收。各省税率很不一致,大抵南方重于北方。田赋仍分上忙下忙两次征收。税目有的称地丁、漕粮、租课,有的将三者划一,通称为田赋,总的趋向还是归于统一。交纳方式,统一折银元征收,193511月份发行法币后,田赋改征法币。
  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征收额是逐年增加的。由于统计资料不全,现以1927—1931年内个不同地区的田赋数字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全国最好的稻田之亩税做一比较,即可看出田赋增长的大概趋势。 
   
  省县别                年份         每亩田赋()          指数
  全国最好田        1902               400                       10
  山东莱阳            1927           900                     475
  辽宁                    1928          700                     925
  浙江                     1929           796                    449
  江苏萧县             1930               81                      453
  
  资料来源:章有义:《中国所空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页。据图表11-1不完全统计,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的田赋负担是在不断增加的。
  国民党政府的田赋收入,在各省岁入中占重要地位。从1931年各省预算岁入中可看出,田赋所占比例很多,山东田赋占岁入总数的百分之六十点八,山西、宁夏、西康各省田赋占岁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江苏、河南、新疆为百分之四十以上,最低比例为百分之二十以上。由此看来,田赋为各省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见为各省岁入的中坚。
  田赋的征收办法,积弊最深,征收大权都操纵在各地县吏之手。他们苛征于民,税不入官。田赋划归地方后,积习仍然未改,田赋征收制度被破坏无遗,致使民力日见疲困。于是各省当局按其税弊之所在,对田赋征收进行了部分改革。19345月国民党政府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总结各省田赋改革情况,作出田赋征收制度改革的决议。主要内容:径征与经收机关分立收款机关为当地银行、农业仓库或合作社,若无此类机关,则上县政府财政局或财政税派员在柜征收;串票应注明正附税银元数及其总数,需预发通知书,禁止活串,不得携串游征,不得予征。确定征收费在正项下开支不得另征,革除一切陋规,田赋折征国币。19378月又公布各省田赋征收通则十六条,强调各省征收土地税应酌情分等分则;并规定纳税人自行向收款处交纳田赋,任何人不得包揽征收之权。尽管如此,田赋征收中官吏的浮收、中饱、勒索仍然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