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半人半是仙


 罗隐半人半是仙

晏弘

罗隐(公元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杭州新城(今富阳新登镇)人,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灵璧子,民间呼为“罗衣先生”、“罗隐秀才”。自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赴试,途径江陵拜谒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入京受知于老宰相令狐绹门下,陆续参加了十多次进士试,因诗文讽世,“十上不第”,落榜而归,改名罗隐,周游天下,东至齐鲁,北抵燕赵,南到闽粤,西达川蜀,游于吴楚大地,曾经合肥、当涂、池州、安庆到南昌、武汉、蕲春等地,足迹踏遍唐朝版图。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池州刺史营造别墅请居,与杜荀鹤、张乔交往甚厚。光启三年(887年),归乡投奔吴越王钱镠,宾主相遇,如鱼得水,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颇有政绩,卒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享年七十七岁。我赞罗隐曰:“十试不第诗藏刺,《谗书》成名却树敌。幸遇明主非晚也,出口成谶是先知。”

 

一、为诗讥讽针见血

罗隐博学多才,亦儒亦道,著有诗集《甲乙集》,存诗500余首。诗作多为怀古咏史、落第、咏物、干谒、叙事说理等,引经据典,借古讽今,语言朴实、秀挺,风格峭拔、多变,其诗讲究义理、重活法,开北宋诗风之先,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才子传》:“罗隐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诗文多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吴越国宰相沈崧评价:“(罗隐)泉涌词源,云横笔阵”、“名宣宇县,誉播寰区”。进士徐寅(一作夤)曾在《寄两浙罗书记》里写道:“怜君道在名长在,不到慈恩最上层”。《北梦琐言》记载:某次罗隐乘船,兴发吟诗,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可以敌得数辈。”乾符(874—879年)末,朝议欲召隐,但为前文述及的同船朝官韦贻范所阻,说:“罗隐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秕糠也。”由是果不应召。

罗隐大半生仕途坎坷,虽名满朝野,但诗文愤世嫉俗,为权贵所忌恨,落第后写下一首《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人生失意,放歌纵酒,颓废而又凄凉。

《曲江春感》:“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听说皇帝赐灵猴红袍和宝座,罗隐作《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  读后涕落。

罗隐有一耳熟能详的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还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更有名句集成《句》如下:

夏窗七叶连阴暗。(《游城南记》:杜佑有别墅,为城南之最,有树每朵七叶,因以为名,隐诗纪之)

赖家桥上潏河边。(隐又有城南杂感诗,其题有景星观、姚家园、叶家林及此句,今杂感诗失)

细看月轮真有意,已知青桂近嫦娥。(《曾公类苑》:裴筠娶箫楚公女,便擢进士,隐诗云云)

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吴越备史》:隐初见钱镠,惧不见纳,遂以所为《夏口诗》标于卷末云云,镠览之大笑,因加殊遇)

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鉴戒录》云:郑畋女喜隐此诗)

山雨霏微宿上亭,雨中因想雨淋铃。(上亭驿《天中记》)

老僧斋罢关门睡,不管波涛四面生。(金山僧院,《诗话总龟》)

据《鉴诫录》记载,罗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钟陵筵上与妓云英同席。一纪(十二年)后,下第而归,又经钟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一直反对“红颜祸水”之说,在《西施》诗中写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吴亡自有其复杂深刻的原因,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若说西施是吴亡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非沉溺美色,后来越亡又怪罪于谁?

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入蜀,至光启元年(885)返京。罗隐听闻后,写下《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乃唐玄宗小名。当年玄宗躲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军心大乱,为堵天下人之口水,无奈缢杀了杨贵妃。此次唐僖宗奔蜀逃亡,玄宗九泉下有知,准会现身说法,龟孙之辈还怨得怨不得杨贵妃?多么辛辣的讽刺!

罗隐有一首《焚书坑》:“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毛泽东阅读涉猎广泛,对罗隐的诗作圈注达91首,其中《焚书坑》这首诗被毛泽东大加赞赏。有趣的是,罗隐的好友章碣也写了一首同题诗《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感叹、嘲讽“焚书坑儒”的荒唐所为,毛泽东更为欣赏并加以抄录。

 

二、为文愤激说儒道

罗隐著有散文集《谗书》、哲学文集《太平两同书》等,前多借古讽今之愤慨,后有仁政济世之要术。罗隐七试不第后而写《谗书》,笔锋犀利,涉笔成趣,嘻笑怒骂,弹劾时政,抨击统治者,揭露恶势力,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罗隐《谗书·重序》写道:“所以警当世而戒将来”。

方回《谗书·跋》称其皆“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泄其怒之所作” 。如《三帝所长》和《丹商非不肖》,从尧、舜“化存于外”,“舍其子而教”,肯定其“示后代以公共”的精神。《子高之让》,由伯成子高责让夏禹而归为“谨其取”的原则。

《英雄之言》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痛批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视家国而取”的强盗本质,“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汉武山呼》汉武帝沉醉于“万岁之声”,“以至于百姓困穷”。《迷楼赋》隋炀帝迷于粉黛之色和郑卫之音而至于 “相秉君恩,将侮军权,百官庶位”,纵欲必败。又以吴王“赐员死,而嚭用事”导致“越入吴”,佞臣误国。《市赋》从晏子以“踊贵屦贱”讥齐景公用刑之繁,以“交易进退”劝齐景公“谨以从政”。

《庄周氏弟子》文中那“舍五常以成其名,弃骨肉而崇其术”的庄周氏弟子,使人痛恨那些以杀伐起家,鱼肉人民的乱臣叛贼。

《蟋蟀诗》运用比兴手法,反映了邪恶得逞,贤良受压的社会现实,并以蟋蟀自况,身处萧索而重操守。

《谗书》几度成为禁书,纪昀修撰《四库全书》时竟然不敢收录。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指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鲁迅对《谗书》评价很高。

《两同书》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政治理想的理论著作。所谓“两同”,就是儒道思想矛盾的对立统一。《两同书》共十篇,分二卷。以“仁”修身则贵、强、益、敬、厚,不然则贱、弱、损、慢、薄;以“仁”治国则理、得、真、同、爱,不然则乱,失、伪、异、憎。

《崇文总目》曰:“采孔、老二书著为内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旨而同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隐谓老子养生,孔子训世,因本人之著内外篇各五,其曰‘两同书’者,取两者同出而异名之意也。”

 

三、劝世莫以貌取人

罗隐常献诗于相国郑畋,郑家有女初长成,貌美如花,妙于吟诗作对,每读罗隐诗,至“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未尝不于父前三复,似慕其才。相国或一日因隐到宅,遂留从容,命女下帘窥之。女见隐为人丑陋,大失所望,永不复吟罗隐诗矣。举子或以此谑罗隐,罗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何人?澹台灭明也,武城人,貌丑恶,孔子薄之。子羽后南游江淮,为人敢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与罗隐同时代的诗人温庭筠恃才放旷,文多讥讽,屡试不第,也很貌丑,人称“温八叉”、“温钟馗”。以貌取人,史上常有。《世说新语》中写到左太冲,就是十年而作《三都赋》、令洛阳纸贵的才子左思,“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唾液淹死人,哀哉!

有一段“掷果盈车,看杀卫玠”的典故。潘岳,即美男子潘安,字安仁,小名檀奴,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语林》记载:“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仕女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为“看杀卫玠”。呜呼,女人好色甚于男子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四、为官仁义感恩心

罗隐55岁时,投奔吴越王钱鏐。起初,罗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金,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镠谓叔父,镠首用之。 ”

钱镠辟罗隐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隐为钱塘县令,寻迁秘书著作郎,后辟为镇海军节度掌书记。哀帝天佑三年(906年),罗隐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军判官,钱镠的文告、表记大都出自罗隐之手。天佑四年也就是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鏐又表荐罗隐为给事中,此时罗隐尽心辅助钱镠,无论方略大计,还是政策推行,“左脚方行右臂挛”,重农桑,兴水利,开发吴越,治理杭州,忙得不亦乐乎。

罗隐辅政吴越22年期间,所谓“主有礼贤之名,宾有荣家之美”(沈崧《罗给事墓志》)。吴颖《重刻罗昭谏江东集叙》说:罗隐“佐国是而惠残黎”。“固有于天下之大者也。遨游吴楚,退而应钱王之召。其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

龙纪元年(889年),唐昭宗李杰更名为晔,罗隐替钱鏐作贺表曰:“左则虞、舜之全文,右则姬昌之半字。”当时京师称为贺表中第一。(《吴越备史·罗隐传》)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年)九月,以武威军防御使钱鏐为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处置军使,钱鏐命沈崧草谢表,盛言浙西繁富,所以示隐,隐曰:“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给,朝廷执政方节于贿赂,此表入奏,执政岂无意于要求耶?”钱鏐请他重作,略云:“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朝廷大臣见了都说:“此罗隐词也。”(《吴越备史·罗隐传》)

《西湖游览志余》:“钱氏有国,西湖渔者日纳鱼数桶,谓之‘使宅鱼’。隐题《磴溪垂钓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长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览诗大笑,遂蠲其征。”

弑杀唐昭宗的朱温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篡唐,建国号梁,罗隐力劝钱鏐伐梁。《十国春秋·罗隐传》载:“梁既篡唐,欲以虚爵麋强藩,进武肃王吴越两国,且以谏议大夫召隐。隐不行,请举兵讨梁。曰:‘王,唐臣,义当称戈北向。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鏐始以隐不遇于唐,必有觖望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而心窃义之。”吴任臣评论说:“以彼义形于色,劝兴兵伐无道梁,藐视强藩,畜以从子,大义侃侃,又宁独以文士见哉!”罗隐此举曾受到后世文人的击节赞赏。

罗隐晚年感恩戴德,在《虚白堂前牡丹相传白太傅手植在钱塘》中写道:“欲询往事奈无言,六十年来此托根。香援几飘袁虎扇,格高长对孔融樽。曾忧世乱阴难舍,且喜春残色尚存。莫背栏杆便相笑,与君惧受主人恩。”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春,罗隐一病不起,钱鏐亲临抚问,并题诗于壁:“黄河言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罗隐起而续题两句:“门外旌斤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并以红纱罩覆其上,以表知遇之恩。罗隐之子塞翁擅丹青,画羊绝妙,时为吴中从事,钱鏐又举荐塞翁为镇海军节度推官,并迁隐为盐铁发运使。此年腊月十三日,罗隐殁于西阙舍。

 

五、道术精深天下闻

天下最富传奇色彩的诗人不是苏东坡,而是罗隐。你看民间如此形容罗隐:“貌丑,数奇,乞丐身,皇帝嘴。”,人称“罗衣先生”,或称“罗隐秀才”,他浪游四方,金口玉言,半人半仙,大江南北流传许多罗隐说话灵验的故事,他说什么就应什么,应声、应验,出语成谶,如旱天小河上游造堰,下游苦于无水,百姓找到罗隐,他说了一句“水过千层堰”,果然,层层有堰,堰堰有水。

安徽皖南地区民间有《罗隐出身》、《围腰来历》、《黄荆成条》、《飞子成林》、《蚂蟥上山》《回头青草》、《筛子成泉》、《水落石出》、《梦断徽州》、《罗隐归天》等传说。《池州府志》记载:金鸡石,在城西五十里。相传,罗隐道经其地,题云:“青山隐隐望长溪,独墩无伴只孤栖。草堂不见娄罗汉,金鸡不向五更啼。”石遂逬裂,金鸡飞鸣而去。或曰:罗隐题后,其石震雷劈焉。

江西兴国县客家人良楠先生在《客家山歌与唐代罗隐》中写道:在江西《兴国县志》上,有唐朝“太上隐者”唱山歌的记载。民间也有兴国山歌乃罗隐所创一说。兴国乃至赣南地区关于罗隐的山歌很多。有一首山歌唱道:

“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

 “会唱山歌歌驳歌,呒怕朝廷礼节多;罗隐秀才抄歌本,风流才子早登科。”

客家人把罗隐当作客家山歌的创始人,编入歌曲传唱。

《闽书》记载:唐末罗隐乞食山(指晋江罗裳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复入石。山下人乃改礼焉,隐为画椿系马,马不复出。还有记载:石壁山在深沪村,石刻“深沪”两字为罗隐书。宝泉庵,庵无蚊,亦为罗隐谶云。

我小时候听说过“落雪与天降面粉”的故事,上学时听过另外一段传说,撰写如下·:

话说罗隐游经安庆太湖时,耳闻此地人聪颖,欲试之,遂约一耕夫见面,考曰:

“衣著而似裸,送礼有也无,大道小路都不走,欲来也不来!”

耕夫犯难,一时语塞,回家具告其妻。

妻略思一笑,替夫赴约。

妻赤身披一鱼网,从羊肠小道款步而来,手里捉了只麻雀,立于门外喊道:

“罗衣先生,送你礼物,请笑纳!”

说完将手伸开,麻雀飞溜;斯时,她前脚跨进了门,后脚尚在门外,复喊:

“罗衣先生,你知我来也不来?”

罗隐惊讶不已,心生妒忌,笑言改日定会上堂拜访,嘱做红心萝卜九样菜,千眼盘装,围着搬不动的桌椅,屋有千柱,黄金万两。

翌日,罗隐寻访而来,到了屋里,但见屋瓦击落,阳光如柱,一地金光闪闪,石磨之上,摆着篾筛,上托一碗韭菜鸡蛋汤。

向来恃才傲物的罗隐,妒火中烧,趁与女人靠近时,在其腰上系一短围裙,并口念咒语:“头发长,见识短!”从此,女人的智慧比男人矮了一大截,并不会随便出门招惹是非。

瞧,这就是罗隐罗衣罗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