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时代不确定性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增多,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有限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刻不容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轻轨、市场转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公共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一、我国应急管理发展
1、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单项应对模式
该时期我国政府对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尤为重视,但相关组织机构职能与权限划分不清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实行党政双重领导,多采取“人治”方式,应急响应过程往往是自上而下地传递计划指令,是被动式的应对。
2、改革开放之初到2003年抗击“非典”,分散协调、临时响应模式
该时期,政府应急力量分散,表现为应对“单灾种”多,应对“综合性突发事件”少,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部门多,但大多部门都是“各自为政”。
3、2003年“非典”事件后至2018年初,综合协调应急管理模式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普遍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公安、反恐、海上搜救和核事故应急等专项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得到加强,形成了“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格局。
4、2018年初开始,综合应急管理模式
2018年4月,我国成立应急管理部,将分散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等部门的应急管理相关职能进行整合,以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打造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二、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职责、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优势,就需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1、应急管理科学化
应急管理科学化是指,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为基本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有属性,能够以理性化方式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应急管理专业化
应急管理专业化是指,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设备、管理技术、管理文化等软件和硬件符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标准。
3、应急管理智能化
4、应急管理精细化
应急管理精细化是指,一种应急管理目标、标准、任务和流程细分,实施精确应急管理计划、精确应急管理决策、精确应急管理控制和精确奖惩考核的应急管理模式,以更精、更准、更细和更严的标准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避免冗杂化、分散化、碎片化和粗放化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