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网友:关于顿悟与渐悟


  答网友:关于顿悟与渐悟

  修行者根器有钝、利之说,然起修到证果都有由渐到顿的历程,只是钝者需时久,利者相对快些,都有量变到质变的经过。至于讲神秀与六祖各自写的偈,个人认为不应作为渐悟与顿悟的区分,这两首偈只是体现了两者当时不同的境界。五祖评说很中肯:是门外与门内的区别。这才有了夜传金刚经于六祖,并授衣钵的故事。

  感谢您独到的见解!我不信佛,也没有学过佛学,在我看来,佛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应该尊重,应该汲取对人、对社会有益、有价值的东西。我感到一个人的成长与经历、资历、学历都有关系。生活中遇到问题,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得来全不费工夫,可能与心理学上、思维方式有关。

  顿悟,佛教语,指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顿然领悟。心理学中叫顿悟说,顿悟也称灵感。指通过领悟明了和发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通常发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解决新问题之中,它是一种突变的过程,某个强烈的偶然因素,仿佛一道电光,使人豁然开朗。它产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与抑制区域中的某些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

  渐悟亦是佛教语。谓渐次修行,心明累尽,方能达到无我正觉境界。一般指修行过程中必须分为许多阶次,只有长期的甚而累世的努力才能达到证悟成佛。渐悟如静坐参禅,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的思考而领悟,当年佛祖释迦摩尼也是在菩提树下参禅而渐悟佛理真谛。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萨证悟以前,要有长时的渐修。一种说法,顿与渐实为一体的,也就是顿其实是渐的果,而渐实际上是顿的因,没有渐绝无顿。

  “悟”作为佛教的核心概念,讲究的是悟的核心、悟的方式和悟的程度,佛门对弟子通常采用两种开悟方法,一种是渐悟的方式、一种则是顿悟。所谓的佛渡有缘人就是指具有一定悟性的人开启开悟之旅。

  有网友指出,人的欲望总是不断产生痛苦和煎熬,外界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只能追寻内心,不断追问自己的找到如何让自己宁静的方法。心经中用我们熟知的镜子,描述了我们与镜子里的我们之间的关系——色即是空。其实镜子也代指我们的内心,“悟”就是要将认识到心就像镜子里的事物,我们的五官六根,接受外界的信息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内心。宋代名家苏轼与佛印之间,用生动的例子讲述了我们人内心的一种状态,所谓相由心生即使如此。

  赞同此说:人的全部生活就一种能够积累经验的情境。在生活里你可能执迷不悟,其实你正处在「渐悟」的过程。当你幡然悔悟的那天到来,大彻大悟的「顿悟」就离你不远了。如果有一天你猛然发现自己可以进入“事不再问”的阶段,恭喜你,你「顿悟」涅槃了。只是,绝大多数人都终身都执迷不悟,在「渐悟」中走完人生。这也没什么不好,所谓「孤独终老」不就是庄子言: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嘛。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顿悟的一系列特征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

  总之,现代科学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顿悟概念或理论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顿悟概念或理论从所谓“率先成佛”的宗教误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不离世间觉”的卓有成效的有为法。

  蔡律  202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