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生意都是围绕流量而展开,有流量便有一切。今天,获得流量难能可贵。付出的代价非常大。流量获取的前提一定是你为流量的到来准备了什么?如果大家很难理解,那我们这几年兴起的抢人大战来简单理解流量的重要。
这几年各地兴起的抢人大战,背后都是基于流量逻辑。有人就有一切,有流量就有一切。如果我们展开来看,您就会发现,明面上抢的是人口,抢的是流量。本质上抢的则是城市的创新力与创造力。最终抢的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发展质量。今天,稍有争雄心的城市都在大讲创新,甚至各地也都有双创园区。什么是双创,那就是创业和创新。而创新需要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必须有需求,而人口则成为创新的基本需求。人口越多的城市其创新能力一定会强于人口稀少的城市。
如果我们将人口新政理解成流量的渠道与通路,那么流量的变现则一定是集聚模式以后的爆发。这里面玩的就是基数。当基数足够大,流量的变现就有了可能性。
现在我们来看网红那一套逻辑。网红们的套路就是,一边制造者话题和热点,一边飞奔在割韭菜的田野上。而话题和热点,则是网红的流量通道,网红必须通过这些话题和热点,把自己炒热,使得自己成为一个相对能变现的IP,换言之就是所谓的人设运营。
KESO的一篇文章中说过一句话,当然只是大意如此:流行的公知们并不真的是公知,他只是个生意人。你会发现,今天大部分的公知一懂制造话题引发热点,二懂及时售卖,大谈特谈社群概念。为韭菜的收割操碎了心。事情的难点在于,很多人并不以为自己是韭菜,还一副45°状。倘若你要对对方喜爱的网红有一点意见,你们可能就做不成朋友了。
2018年李笑来老师也给币圈的韭菜们上了一课。但总归的道理和可能的情况是,看着不买,买者不看,就像直播。而李笑来的成功还得出另一个答案: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虽然是最土的办法,却是不变的真理。作为普通的人的我们,我感觉做事情必须要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做事不管上面领导怎么看,只对这个事情做成负责,这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至于网红们的背后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只有跟他相关人知道。这年头说一套做两套的人,随便一抓一把。道貌岸然者只是广告与表象,撕下面具或许就成了凶神恶煞。真正知行合一的人不是没有,而是很少。能淳朴的,是升斗小民也不为过。还是那句话,想让你看到的是广告,不想让你看到的叫真相。
拿那些网红城市来讲,哪个不是想博出位?博出位为什么?一吸引目光引人注意;二让人知道,大打旅游观光牌。本质也是打的经济利益这个算盘。
讲到韭菜我想再多说一句:无论是P2P,旅游购物,各种币,保健品,还是黄金,都离不开大妈们的身影。现在还原下,谁才是韭菜,大妈们就是彻头彻尾的韭菜。
当然,无论是抢人大战还是流量逻辑,流量思维,以及我会在下面谈到的信用卡的发卡量,玩得都是基于“基数”而来的“概率”。当基数足够强大,赚钱的概率就会提升很多。
大家的手机上经常会收到各种垃圾短信,我不知道大家情况怎样,我关注到的是,经常有各种办理信用卡的短息发过来,告知你某某银行,您可以办理一张金卡或者额度多少的信用卡。大部分的人是看看也就算了,随手删除了事,但你有没有想过“概率”和“基数”的问题,当“基数”大了,“概率”自然也就大了。当有人相信,点击去申请信用卡,并且开卡了,发短信方,您能想象他能赚多少钱吗?据说,一个三五个人的小公司,一年可以从银行方赚取几百万的利润,而且操作非常简单,投入也不是很大。从银行的角度而言,也乐意如此。很多人可能会想,大家都去办理信用卡,而且使用信用卡,那银行赚什么钱?是的,正常来讲,你使用信用卡,如果按时还款的话,好像银行确实赚不到钱,但你有没有想过,这里面也有很多人会使用分期还款,分期还款就是银行的利润所在。当银行发行几千万张信用卡出去,你是否还会认为银行在学雷锋,而且从资本的角度而言,拥有上亿信用卡的银行,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可能是最高的。信用卡的多寡成了银行的流量通道。
同样的道理,是否还记得我在局部当中写公号的阅读量的问题,转发和分享是快速实现10w+的直接通道。要想从“分享经济”这个名词中赚到钱,就一定是求“基数”和玩“概率”。分享,分得永远是流量的引入。
现在回头看一下,无论是抢人大战的人口新政,网红的话题与热点操作,还是李笑来老师孜孜不倦的普及币圈知识,甚至是信用卡,都是获取流量的一个载体,没有这个载体,或许流量是就是镜花水月。再具一个例子,大部分都有乘坐地铁和公交的习惯,你会发现,在购买车票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微信也可以选择支付宝,谁的使用率打开率高,谁就能拥有更强的想象力和话语权,而年底的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的红包大战,也是基于背后的流量逻辑。
总结一下,运营动作都是围绕流量而开展,流量的获取则需要载体,载体简单而言就是工具,可以是新政,可以是网红,可以是人设.....归根结底,流量逻辑的前置条件比拼的是技术,是被需要,被对用户有用。关键环节是,作为运营能快速的知道,自己的渠道重点在哪里?而且还能设置相应的套路,把基数做大,实现流量做大。
如果要举具体的例子,我想小米企业在2018年上市的时候,雷军对小米的定义: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一家硬件制造公司,有一定的说服力。而我想要回答的则是,“雷军为什么要强调小米是互联网公司?”,或许读完你就会有所感知。
2018年小米上市之始,我的朋友圈在刷屏雷军的5%概念,还包括即将开始的小米上市的财务报告解读。除了业内人士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雷军对小米公司的定义——互联网公司。通常人们对小米的认知是一家硬件公司,但对雷军而言,从小米创立之初,就已经设想好了,它不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基于硬件设计销售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从小米这几年的布局来看,小米所做的是,是基于互联网硬件通路而来的生态体系,与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体系建设类似。
如果以上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将从“新零售”和“桌面战争”这两个名词来解释和分析。
新零售定义之类的我不再次论述,局部已经很有很多篇。我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电商公司为什么要做新零售,直接而言,就是流量已经到了天花板,在流量上,再有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高,如果一定要在流量上继续提升,意味着获客的成本将直线上升,这里有一组数据:“易观咨询统计报告显示,近年国内线上零售增速放缓,获客成本提高。以头部的天猫和京东为例,2015年一季度,两家的获客成本分别为171元与97.8元,而到2017年二季度的获客成本均已超过200元,涨幅分别高达59.65%与164.11%。”换言之,无论是天猫还是京东,要获得一个客户付出的成本已超200元,而现在如日中天的拼多多,获客成本则只要12元。同时,线下的零售仍然具备可改造可提升的较大空间,关键一点是,很多店铺仍然有一部分忠诚客户,从获客成本的角度而言,线下是新战场,毕竟成本较低,还能拉动销售,让自己的财务数据更好看一些。新零售的布局,其实还是流量战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谁掌握了流量,掌握了人,谁就能提升自身成功的可能性。
桌面战争:在传统的PC时代,这个词被我们不断提起,放眼国内公司,在桌面战争时代最成功的是腾讯,这也为后来的成功提供了足够的弹药,当然,也包括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不遗余力推出自己的旺旺,从而在工具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护城河。让别人无法入侵,这里面还包括禁止百度爬虫。
而在移动时代,你首先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为什么雷军的产品利润在5%,就是基于抓取用户,当小米的手机出货量越大,意味着小米的用户量就越大。将水泥和砖块理解为刚需性流量,并在水泥和砖块上做文章,这才是雷军的想法。
现在回顾一下,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桌面战争,都是为了拦截流量,抢夺流量。事实情况是,当我们把目标放的更远一点,你会发现,硬件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流量入口。而雷军对小米的定义,就是来自于这里。当它的出货量越多,意味着它的用户也将越多,流量也便越多,这是雷军对小米的定义,所以,雷军一直在强调,小米是家互联网公司就在于此,雷军的梦想绝对不是卖掉硬件来赚钱,而是基于硬件搭建属于自己的流量入口,形成流量池,进而在未来让小米公司更有想象力。尽管目前你可能想象不出来有这些流量有什么用,但需求是隐藏在流量之中的,随着不断的深入挖掘,流量变现就一定会出现,正如朋友圈流行的:正义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流量也是如此,流量的生意可能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当年的腾讯便是如此,如果你了解腾讯赚钱的历史,就一定不会陌生。
所以,当我们这样看待小米这家公司的时候,你会感觉,小米的估值是在合理范围内的,目前是超千亿美金。如果我们再总结一下,你会发现雷军所想的就是,第一,它有流量;第二,它有想象力。硬件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比如PC时代的联想,诺基亚等,但一旦公司有个互联网的战略方向,公司从上到下的行动方向就变得模糊而清晰,不会走错路。顺带着让公司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而在移动时代,尤其是一谈到新零售,你会发现,巨头们都在使劲入股、参股、转股,总之,想尽办法参与线下实体商场,就在于“流量”,再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企业。而在所有的商业综合体中,有一家企业大家可能都在忽视,那就是万达。万达值钱的不是“城市中心”的口号,而是它随之带来的商业业态和消费理念,关键是,因为万达品牌本身的影响力,让它快速成为了“流量入口”,光是万达的电影屏幕,都可以让万达赚的盆满钵满,甚至还孕育除了万达影业。万达如果发力,采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相信万达的股价还会上涨。
做运营,一定要掌握两大本领:一是洞穿人性,二是看透规律。任何一家公司或者一款产品,不要割裂看待,一定是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一种状态。搞清楚这个,运营也好,管理也罢,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也是在2018年,有同学通过公众号与我联系,希望能对于他们正在作的艺术品电商——拍卖平台给点运营建议,后来这份建议发在公众号,题为《艺术型产品运营,人设是关键》,我说:
“凡是艺术,都是文化。艺术品就更是。既然是文化,就得用文化的方式来做。
“艺术型”产品也好,文化也罢,都偏向于个人IP化运营。个人IP就是说,你得有标签,得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不然你写的字画的画,几无市场。以前可以靠个人默默的耕耘,靠前辈的提携,现在不但要前两个,还得会做“人设”。不然,别想卖出去东西。“人设”自带产品销售属性。
作为一个艺术品拍卖APP,在运营的时候,同样是以“人设”为出发点。你得先有名家,名家引路,民众参与,就跟当年的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的玩法一样,优先抓到名人,起的可能不是最早的,但干的可能是最好的。
作为艺术品的拍卖APP,在第一年的运营中,干两件事:找到精准客户,确立行业地位。四大方向:搭平台、找定位(精准卡位用户)、打品牌,练团队。运营4要素:平台(规则制定)、商户(商户才是重点,自己不是——口碑向前,转化为王,让商户有信心)、用户(产品说话,拉新拉沉拉活)、商品(品质过硬,无假货)。 这四大要素,均需成立完善的,打破行规的管理团队。运营细节把控:向微商学习,个人IP化运营。
无论是艺术品的拍卖APP,还是其它电商平台。第一年都只干两件事:定方向,摸索方向;定规则,完善规则。好的规则,可以让平台往前走。要想办法,尽可能的从人工驱动转向产品驱动,这里的产品驱动,细节是“人设”,关键是“规则”驱动。当然,还有其它大的工作要做,这个都需CEO自己去掌控。
艺术能不能与大众结合?这是个问题,是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当然,生意这件事,从来都是不会做所有人的生意。有时间再说。”
而我在这里所言的“人设”运营,本质而言,也是在寻找流量的渠道与引流的可能性。作为任何一个运营来讲,您必须快速的知道,流量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或者说载体,将用户引进来。
之前经过很多次表述,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词来明确的表达出运营方法里面引流的关键因素,在试图整理本书的时候,阅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利他”,我想,这个词,应该就是运营们抓取流量的出发点与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