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重点讲述了“流量思维”这个概念,也在文章中举了很多例子,想要表达给运营们的就是,在接手任何一个项目之始,你就必须明白一件事,寻找流量引入的可能性,当流量来了,变现的方式就会水到渠成。而所有“渠道”的目的,都是在做“连接”,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中心点,进而让自己从一无所有,变成强大的“枢纽工程”。
“枢纽工程”本身就是一向前瞻性投资。放眼身边,你会发现其实很多很多城市都在扩张,交通是基础,但我发现大部分的城市只是一门心思的修路,却对交通枢纽的建设并没有太多重视,所谓枢纽即是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承担着各自的辐射力,如果只是是单纯的道路,意义远不如在修路的同时建设枢纽工程大。同样的钱,不同的人花,总能花出不一样的效果。花钱是门学问,至少要有前瞻性,并不是花钱了就证明自己是富人,这不是一个概念,真正的富人,总是将钱花在前瞻性的投资上。而“连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枢纽。
聚划算的老大有一次在分享聚划算这个业务成功的经验时,提到过聚划算早起的经营计划和运作计划,提到了为什么聚划算能在短期内做到10个亿的业绩,他是这么表述的:聚划算的业务是一边做事,一边扎扎实实地做亮点、做事件,做最基础的事情,不断地通过营销、传播、宣传,把平台、资源的影响力往上吹。最后成为强势资源的拥有者。这里面能得出的结论就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准一个着力点,想办法聚焦,然后重塑资源,重塑自身。
如果再直接一点就会发现,好的运营,一定是虚实结合。既做里子,还要做好面子。将面子与里子完美的融合,就会实现1+1›2的效果。
还是依2018年我写过的一个案例——《可能会被盒马截胡的小区物业电商》大家来看看:
2018年3月28日,《天下网商》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盒马联手13家地产商搞事情,要把新零售加速铺向全中国》的文章,文章称:“盒马与13家全国性地产商达成战略合作。签约公司左起:恒大、合景泰富、嘉豪商业、银泰、中海、印力、新城、大润发、盒马、世茂、居然之家、融创、复地、佳兆业、碧桂园。盒马进入加速扩张期。盒马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基于社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这篇报道对别人可能没有感觉,但对我而言,尤其是曾经为一家智能物业做过相关营业策划的人而言,就想说:小区物业电商,可能还真会被盒马生鲜截胡了。事情是这样的:
1、当前对销售智能物业系统的公司而言,他们也看重了这块数据。并不是简单的销售智能物业系统就好了。说直接一点,如果是一直做系统,也只能是个卖系统的,从公司的长期经营来看,无疑是不利于的。就像前段时间新闻中报道的经营ATM的公司一样,你都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会干翻你。
这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情,只有充满想象力的事情,才能让我们更有干劲,也才更能指引我们前进。但如果一旦将系统中所能获得的数据和存留的数据激活,则类似的公司,日子会过得相对滋润。尤其是在当前大家都跑马圈地圈用户圈流量的时候,这就变得非常紧迫。
2、因由这个原因,我在去年的时候,帮一家公司曾经做过规划与营销策划。按我的理解,智能物业只能是智能物业,必须圈用户,并将这些用户进行激活。首先说“圈”的问题,圈用户的本质还是铺设备。你有多少设备被用户在使用;其次是用户如果仅仅是使用你的设备,本质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将用户激活,而激活的手法,则是基于APP的网上商城——以电商的方式。
3、做物业电商,有四端,分别是:供应端、物业公司、业主和智能物业系统公司。
供应端就指供货商,不是所有的货品都可以上线销售的,对消费者而言,永远的物美价廉,而且每个小区,基于大数据的购物属性是不一样的,后期可能还会针对性的选择适合小区的供应商;
物业公司:先谈下当前物业公司的职责,当前的物业公司,虽然也有服务功能,比如水电煤气维修,卫生、安保、环境,然后就是收收物业费。但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业主其实是对物业公司不满意的,这一点从收取物业费就能看得出来。原因在于“关系”二字。在我看来,“关系”是打扰出来的(如果不是同学,战友这种关系),就一定是“打扰”。当你们之间没有任何交集,如果仅仅是收取物业费的时候见一面,就不可能会有良性关系存在。所以,在这里面物业公司要承担的角色有两个,第一,解决物流配送(可通过保安解决物流配送,比如桶装水的配送,业主购物之后的送货上门等,而配送会收取少量的配送服务,这个配送是平台方出,而不是直接由业主出,也就是将保安门卫等除行使正常只能增加了“快递员”的角色);第二,通过基于APP的电商消费积分模式,以兑换物业费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情况就是,业主本身也要消费,而且你的价格、商品品质跟外面是一样的,还能少交或者不交物业费,为什么不呢?业主也不是傻子。这样的结果就是,物业公司,已经不是单纯的收取物业费了,而是将这种“服务”理念更深刻的影响到业主,从而促进关系融洽。换言之,最终的小区物业公司,会转变职能,成为以电商服务标准为底的——电商物业服务公司。
业主:我在上面已经谈到了他的定位,他就是个消费者,而基于消费的省钱。人过日子都会精打细算,当看着是便宜不去占,除非是傻子。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享受到物业公司提供的更贴心的服务,何乐不为?
智能物业系统公司:必须转变思路,从卖系统到运营用户,运营大数据,更好的为供应端、物业公司和小区业主服务。最终要实现的是基于设备规模和用户规模而产生的“势能竞争”。
4、从《天下网网》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来看,目前只是联合,还没有进一步动作,但我想,一旦有下一步,肯定会从量的规模,实现“质”的转变。从运营用户,到服务用户,最终将用户数据变成一个封闭系统,将电商深入到小区的每一个毛细血孔。以期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优秀的公司,最终经营的都是基于实力的势能竞争。如果还看不清这个态势,只能说做个生意吧,还算不上事业。
现在盒马这么一干,我的感觉是,留给智能物业公司的时间不多了,至少人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而且还是相对高端的。再来插一脚,你只有两条路:第一,设备上的规模扩张,设备进去了,想再更换,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基于设备的大优势);第二,快速的将用户激活,同步加强“势能”,拉巨头入伙——这为你的竞争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流,就像共享单车行业,你会发现,打来打去,就是阿里和腾讯之间的较量。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了,或者还在犹豫,你就只能被截胡,最终你的命运还是个卖设备的,而设备到最终会不会被更先进的东西取代,还说不定!
我发现很多公司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没有真正决定。有一年参加一个所谓的“总裁演说研讨会”,老师讲了一句话,他说:生命的蜕变在于真正决定。这句话其实也适合很多公司。
在这个物业电商当中,你会发现,如果我们不去思考怎么打破怎么利他怎么用以更好的服务,永远存在的就是物业公司和业主,供应商和平台运营商就无法出现。正因为看到这样的现状,所以,国内的一些物业巨头开始看好这个市场,这不但能化解矛盾还能创造新的商机,关键点在,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可能就此出现。平台方由于转换了角色,从之前的销售智能家居硬件转换为资源的整合方与运营方,获得相应的支持,资源,流量,进而变成了平台方,也让自己具备了互联网的想象力。
正如我在很多场合下所言,互联网的流量一见天花板,今天谁能获得更多精准的流量谁便拥有未来的话语权,何况,物业电商自身运转就已经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再说一个案例。国内目前有很多所谓的供应链管理公司。这些公司你会发现,其本身是没有任何工厂的,甚至连的的确确的生产基地都没有,但你似乎又不得不依靠对方。因为他们知道哪里的原材料最便宜,哪里有销售渠道,他们掌握的无非就是资源,能快速的调集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能最高效的进行资源对接。
而这些存在着的供应链管理公司,就是以此作为生存的手段。它可能什么都没有,但你在进行运营活动的时候,又不能不依靠它,这就是“连接”的最大意义。何况作为运营职业的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连接点,并尽可能的成为“连接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