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受骗


警惕受骗
喻建国
欺骗是一种行为,展示为在双方平等及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或故意施诈使人上当。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有曰:“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禁造假银》有曰:“乃有奸徒,安立炉灶,专造假银,欺骗愚民。”
欺骗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欺骗绝大多数是恶性行为,也有极少量的欺骗行为是善性行为。善意的欺骗就是欺骗的善性行为,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群体的利益不受损伤、为了家庭的和睦不受破坏、为了他人的幸福或安康而施行的欺骗就是这种善性的欺骗。
在群体竞争中,特别反映在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中,欺骗始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谋略手段。兵不厌诈,是我国兵书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它不仅反映了欺骗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生动地说明欺骗在竞争中的重要性,欺骗甚至是取胜的法宝。
从个体在社会上立足的角度来看,欺骗是不可取行为,凡是多行欺骗的人,在社会上必定遭受万众唾弃,无从在社会上立足。试想谁愿意和一个经常行骗的人在一起工作、学习和工作,绝大多数人遇到一位经常行骗的人必定严加防范,随时警惕,尽量与其拉开距离。
社会上不喜欢行骗的人,而喜欢诚实的人。《左传》有曰:“明允笃诚”。疏云:“诚者,实也。”又见于《易·文言》:“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实。”《礼记·乐记》有曰:“著诚云伪。”疏云:“诚谓诚信也。”诚在个体的行为中集中反映在个体所说的话均符合真实情况。
为了个体行为的真诚,个体平时每每发言务必谨慎,所言应当句句属实,首先是要保证整体语言与所反映的情况真实相符,其次在数量上质地上不能随意使用量词,未经丈量绝不随意定数量,所言数量必须经过严格丈量,否则绝不在量上轻言。诚信的人在社会上到处受人欢迎,当今中国社会将诚信作为衡量个人的重要标杆。没有诚信,在社会上无路可走,到处碰壁。
作为处世哲学,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处处要提防行骗之人,社会上永远会有一小撮行骗的人到处骗财骗色骗名骗利,他们经常花言巧语,天花乱坠地瞎吹,让人上当。无缘无故地和你套近乎,是行骗的前奏曲,当这首前奏曲奏响,人们就当警惕了,每走一步都要设防,否则就会在不经意间落入被人预先设好的圈套,甚至犟也犟不出。
当有人无缘无故地与你套近乎,你就该为自己设问,此人为什么要和我套近乎,他有什么目的,只有准确地能够回答自己的设问,才能逐步接受,如果说不清,就该早早与其拜拜,免得自己坠入五里雾中,没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