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界应争做复工复产复学的守护者、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囊


中医药界应争做复工复产复学的守护者、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囊
                   陶国水
 
 
4月27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对有助于促进复工复产、居民就业、投资消费、中小微企业发展、基本民生、脱贫攻坚的改革举措,要集中力量推进。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华智慧。中医药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治中的出色表现,更加提升了其在时代背景下的新作为、新贡献。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大放异彩。随着当前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模式,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中医药仍有广阔的施展空间。笔者认为,中医药界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前期抗疫成果,研究新形势下的防疫机制,主动作为,做复工复产复学的守护者,另一方面要联系专业,建言献策,当好智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推器与增长点。
1、继续发挥中医药防疫优势
要提高政治站位,敢于担当,巩固前期抗疫成果、及时总结疗确切、安全可靠、可复制、易推广的成功经验,沉着应对国际抗疫的复杂环境,继续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优势特色,研究常态化防疫下的中医药防疫模式与防疫机制,服务于复工、复产、复学、复商、复市,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三因制宜,结合时令节气养生、体质调摄、日常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知识普及,公共场所中医药消毒措施,如中药抗疫香囊的使用,协助学校、企业等单位食堂配置防疫药膳、泡煮大桶防疫药茶、通过增强体质、扶正气、御邪气、防疫气,切实做好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2、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随着中医药在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等方面的优势特色逐渐显露,人们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提升,对健康养生文化等衍生出来的需求,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增长点。
推动相关抗疫成果的产业转化
目前中医界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产学研通道“肠梗阻”的弊病呈现常态化,为课题而课题,为项目而项目的现象严重,重论文、著作、专利,轻成果转化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考核。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
一些企业在复工复产的同时,面临调结构,扩展业务领域、寻找新增长点的压力,对有相关资质、有意向关注中医药产业的企业,应因势利导,协助做好重大抗疫成果的产业转化,对研发前景良好、短期能形成预期成熟产品、甚至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企业,要重点做好产学研点对点跟进、扶持、推进。如,中药预防方案中可药食同源的,应纳入食品加工开发。中药防疫香囊、袋泡茶等可实现产业化开发。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医疗模式转变,积极扶持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中医药医疗健康”产品研发与线下配套产业链建设。
提高地方中药材资源的附加值
充分利用好各地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找准路子,加快中药产业推进,将道地药材种植、加工与地理标志产品创建结合,如安徽霍山石斛、四川贝母、甘肃陇西当归、宁夏枸杞,广东新会陈皮、江苏薄荷等道地药材。
将中药材种植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园林景观绿化结合起来,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结合本地气候、水土特点,因地制宜,既可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强。
提升中药材种植加工附加值,如石斛、红豆杉、芍药等中药材盆景制作,合欢花药枕制作,月季、玫瑰中药袋泡药茶加工等。
就湖北而言,《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1892种药物,见诸蕲春的有800多种。加快推进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神农架综合品种,以及蕲春蕲艾规模化种植与深加工配套实施建设。
与莲藕有关的中药材,有莲藕,荷叶(荷梗、荷蒂)、莲子、藕节、莲子须,石莲子,汉川可深度打造融莲藕食材、药品深加工、药膳产业、观光旅游一体化产业链。
做好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如湖北蕲州药市,始于宋、盛于明,历史悠久,素有“人往圣乡朝医圣,药到蕲州方见奇”之说,可着力打造新药都建设,可带动一些列配套产业发展。这些都可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为餐饮旅游业发展注入中医元素
 面对餐饮、旅游相对疲软的现状,将地方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膳文化与餐饮服务耦合,地方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线路开发、可提升内涵、增加新的亮点、激发消费欲望。将中医药深度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美好乡村建设,中医药身心疗愈民宿,养生度假温泉等,形成新的关注点,以适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关注度的增加。让传统餐饮、旅游产业,注入新的动力。就湖北来说,可着力打造李时珍文化、神农架的神农文化。
要与区域经济体发展联动,举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这一区域所涉及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从文化上说,有大概念的江南文化,有吴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从中医学术流派讲,这一区域有上海的海派中医、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学、浙江的钱塘医派、绍派伤寒、永嘉医派,安徽的新安医学,他们有一定共性又各有特色,可以进行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旅游线路的开发,构建三角中医药一体化旅游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借助上海区域优势可以打造融中医药非遗活态展示、中药植物园采药辨药、认养式栽培、中药材体验式加工炮制、智能诊室模拟诊疗,中医传统功法传授,中医趣事典故舞台剧、情景剧表演等于一体的“中医药迪士尼”。注重实际体验感,参与感与互动性。
借助“互联网”做好培训知识经济
随着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性能的提升,基于网络构建视频会议系统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网络视频会议优势逐渐凸显。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人们终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会议、培训经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三产,每年各类与中医药相关的培训会议所带来的收入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在疫情防控常进入态化,大规模人群聚集培训会议受限的客观因素限制下,改良中医药相关课程、会议培训模式、借助网络媒介,创新会议形式,做好会议培训经济,实现知识价值,值得探索。
发挥中医药康养产业的经济拉动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康养产业成为一个潜力巨大而待深度开发的市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人们已不满足简单的衣食住行,更要健康养老的需求。将中医药特色服务与养老产业结合,从环境布置、养生文化氛围营造、个体化中医药保健、药膳服务等方面细节入手,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个体化服务优势,引导社会资本良性参与,优化资源配置,条件成熟可以形成中医药养老连锁机构,采取会员制模式,实现异地度假式养老服务、提供养生保健咨询、健康管理、体检疗养等特色服务,可以提升中医药行业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医医疗机构来说,既能体现社会公益价值,又能实现经济价值。
助力地方做大中医药文化产业文章
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很多富有特色中医学术流派,这些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受到地方经济、文化的涵养,某种程度上是地方经济、文化兴盛的缩影,加强学术流派的研究,挖掘地方医学文化特色,有利于充分彰显地域文化基本价值与文化软实力,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又可实现反哺。
就江苏无锡而言,该地区龙砂医学的形成与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龙砂医学研究中应结合江南文脉内涵特色,大运河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耦合,整合龙砂地区传统医学非遗项目、历代龙砂医学名家、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宜兴紫砂、惠山泥人等特色文化品牌,全方面打造融中医药文化研究、文创产品开发、中医药相关影视剧拍摄、动漫产品开发、中医科普图书出版策划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旅游文创基地、特色小镇建设,立体化打造江南文脉的魅力,无疑将成为无锡地方文化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出彩点与着力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历久弥新的中医药学,不仅是人民健康的守卫者,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面对新形势,新业态中医药界要主动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以促成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形成合力。对内瞄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这个板块,找准各自定位,办出各自特色,推动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对外要针对中医药国际关注的提升,主动融入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传统医学特色诊疗服务,加大中药饮片及深加工产品,经典名方开发的中成药,针灸等中医器械的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