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首届“中华慈善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就“慈善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发表演讲,和与会者分享了慈善行业的最新实践与研究成果。本文择其精要辑录于此,以飨读者。
汤敏:联合起来公益才能干大事
中国公益机构目前的发展困境是什么?是三大不足:资源不足、能力不足和影响力不足。
“木桶理论”是一个流传广远的理论概念。传统的说法是,一只木桶的容水量是由它最短的一块板决定的,这又称为“短板效应”。根据传统的木桶理论,如果你的机构在某些领域有薄弱环节,或你个人的知识或能力有不足的话,就要想办法把这个短板做长。借用传统的木桶理论,我想建立一个“公益新木桶理论”。
如何才能让公益新木桶理论或集合影响力发挥作用?简单地说,一是需要大规模,特别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二是要在一个或数个骨干机构精心协调下,一堆长板才能形成一个大木桶,好的协调机构与协调人很重要;三是项目要有顶层设计,多个机构参与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分工合作,项目设计要有包容性,能把各参与者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四是要有同一个评估指标来评估该木桶的实践效果。中国需要,也有可能形成更多的这样公益“木桶”来解决大量的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有了这些“木桶”,公益机构就可以参与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不仅是在边缘上拾遗补缺。有了这些“木桶”,起步较晚中国的公益就可能跟我们的高铁一样,后来居上,走到世界的最前列。
以“青椒计划”代表的教育公益项目,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公益“新木桶理论”的巨大潜力。“青椒计划”联合了几十个公益组织,聘请最优秀的老师,专门为贫困地区老师进行培训。“青椒计划”合作的还有学术机构以及众多企业。有些企业研发了非常好的教育产品,通过与公益组织合作,以捐赠的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许多创新的学习模式。“青椒计划”让许多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让教师得到更好地培训。
总之,公益组织一定要联合起来才能“做大事”。同时,公益组织与互联网结合,可以解决传统公益解决不了的问题。乡村是公益教育的主战场,要利用先进技术真正解决乡村教育振兴问题。
郁建兴:普惠金融与社会治理创新
消除贫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实现减贫的战略必须根据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情,考虑到人民的需要。贫困人群缺少的往往不是物质,而是选择的机会。相应地,减贫不单只是物质帮扶,更重要的是实现人们行动能力和选择的自由。好的减贫手段不仅实现经济目标,也可以作为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等、靠、要”的输血式扶贫导致落后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治标不治本;而治本之策在于“造血”,提升民众行动能力(技能),赋予其创业的能力。
扶贫最重要的是识别致贫原因,通过机制创新,创造一个匹配供方和需方、自发运行的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和谐社会的场景是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贫富分化都是影响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公民权,如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编者注)的乡村小额信贷银行作为有效破除贫困的第三条道路,其对和谐社会的贡献正在于此。
“格莱珉银行”用社会治理的机制设计证明,只要互信、识别、评估、监督机制设计可取,穷人甚至比富人值得信赖。“穷人的信用丝毫都不比富人差,他们努力地工作,诚实地还贷。”(尤努斯语)这是对社会贫富偏见的有力回应,是对人人平等而有尊严的有力证明。“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者每周都能开例会商议,这种市场和社会治理的结合机制,或将对建设高信任度的社会具有世界性启示意义。
于建伟:服务农村老人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公益慈善组织作为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要不忘初心使命,把更多精力放在农村,把更多资源投向农村。
一要加快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要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付力度,稳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水平。 三要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做好扶贫开发、农村养老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四要立足农村聚居生活传统习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河南太康县是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为解决农村特困人员救助养老难题,探索形成了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和邻里助养的“五养”模式:
针对留守老人中身体较好,距离乡镇养老院较近,愿意离家的特困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对全县22个农村敬老院进行改造,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特困老人提供规范化服务。
对于不愿离开老家的特困老人,实行“居村联养”。由投资人出资把村内闲置的民居进行改造,村党组织负责管理,选聘贫困户为护理人员,照顾日常生活,让他们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县政府以奖代补引导扶持,每入住一名特困人员给予一次性奖补1—1.5万元。
“社会托养”则是为了解决失能、半失能和身体有慢性病的特困老人的养老问题。根据现行供养政策,用足用好医疗保险、兜底保障等惠民资金,利用县域内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建设社会托养点,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社会托养服务,每接收1名特困人员给予一次性补贴3000元。
亲情赡养老主要解决身体健康、家中有财产、不愿入住居村联养点的特困老人养老问题。近亲属与特困人员签订养老协议,将老人接回家中共同生活,把特困人员的责任田、宅基地使用权等作为赡养人的报酬,并经司法公正,村内公示,村新风协会跟踪监督。
邻里助养采取“双方自愿,政府辅助,村级引导,社会监督”方式,主要针对个别不愿意离开家、无近亲属、但有街坊邻居愿意照顾的特困老人,由行政村党支部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为特困人员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护陪护等助养服务,村新风协会监督。根据助养工作量,政府给予助养人每月200—300元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