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路的故事读后感
人民日报2020年5月20日第一版登载了《习近平的扶贫故事》,讲了6个故事:看真贫的故事、账本的故事、茶和果的故事、“弱鸟先飞”的故事、县委书记“返岗”的故事、路的故事。作为统计人,我对其中路的故事深有感悟:路,必有坎坷之处,凹凸之状。踏在路上,必障碍重重。需一步步地积累,一步步地坚持。中国扶贫,是一条开拓之路、艰难之路、自信之路,我们统计人也要走好自己的统计之路。
开拓之路,背后体现党的人民情怀。扶贫之路,始于1980年代的邵阳城步。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习近平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减贫之路,这30多年来力度越来越大,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2020年必将载入中国辉煌历史。
艰难之路,背后体现党的领袖的爱民情怀。回溯走过的扶贫路,这是一条艰难之路。50年前,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感受群众疾苦,当时群众要饭的多。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山路崎岖,习近平是到下党乡的第一个地委书记。四川大凉山,开门时悬崖、背后是绝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习近平深切感受到了百姓艰难。
自信之路,背后体现中国对世界的庄严宣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中,道路自信是第一个自信。四个自信,是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来的。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我们坚信:中国一定会如期脱贫,如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统计之路,背后体现统计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负责的真挚情怀。统计人的职责就是搞好报表、写好分析,报表求真、分析求精。统计人是新时代的司马迁,每一天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书写邵阳的历史,也在书写共和国的历史。我们要干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走好自己的统计之路。
湖南省邵阳市统计局范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