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道德经》


    文治武功”,安邦定国,乃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英雄梦,中国梦。    

那么,什么是“文治武功”?

对此,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孔孟之儒学;就是能征贯战之武力。此说姑且认为是对的但是结合历史却又感到不是。

    为什么??

    先看”。确实,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自然,孔孟之道就成了国学显学”,并承担起了治国的责任。然而,就是在孔孟之道统治中国的历史中,对外有外族累累侵犯中原即如史书上所说的五胡入侵”;对内有农民起义烽烟不断。如此,多次出现了致使汉民族国家改旗移帜和统治者改换代之事。可见如此众多的事实说明,孔孟之道的显然是不能安邦的。

    再看。在中国历史上凭借能征贯战之武力而开疆拓土、统一四海者有之。其典型,当数横扫六合之秦皇,和扫荡欧亚的成吉思汉,等等。但建国容易守国难曾几何时这些庞大帝国便灰飞烟灭。可见,纵然这些“武”能称雄于一时,但是,这种武力所带来的野蛮、残暴和血腥对天下苍生和天下百姓而言就是一大灾难。基于此,这样的“武”是不会被百姓认可的。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文治武功”。也正是如此,文治武功”便成为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梦。

反思起来,中国究竟有没有文治武功”?

近来,笔者研究老子《道德经》及其“道学”,发现了文治武功”被老子表述得明明白白,显然根本就不是一个梦。

那么,老子的“文治武功”是什么呢?

要了解老子的“文治武功”,就必须首先了解老子洞察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规律。

这就是,老子将统治者抽象为“刚强”,将百姓抽象为“柔弱”,从而建立起了“刚强柔弱”的理论。基于此,老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规律:“刚强胜柔弱”普遍规律;“柔弱胜刚强”规律;“柔弱与刚强交合为和”规律。而正是这三大规律奠定了老子的文治”“武功”的思想。

那么,老子的文治是什么?

这就是老子基于“柔弱与刚强交合为和”规律而揭示的“无为而治”,即德治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基于“刚强胜柔弱”观念而形成的政治形态,其本质,归结为“力治”政治,讲“以力服人”。通俗的说,这就是武治”。它表现为“王道”,以及“霸道”、“暴政”等等;而基于“刚强与柔弱交合为和”观念而形成的政治形态,其本质,归结为“德治”政治,即是“无为而治”,讲“以德服人”。通俗的说,这就是“文治”政治,。

正是基于德治”与“力治”的分野,而有了“文治”与武治”的区分。

在老子看来,社会要进步,历史要前进,实现“德治”,即“无为而治”政治是唯一的选择。这应该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治”思想起源。

当然,如何“文治”,自有老子的“五德”体系支撑,其中,最为本质的有两条,这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和“有德司契”。

那么,老子的武功是什么?

这就是老子基于“柔弱胜刚强”规律而缔造出来的“武术”、武学”。

老子的“武术”、武学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它就是打技巧、打法则、打计谋的打斗。以此,它与打力、打勇,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武打”相区别。

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出了武术打法的十大技巧和法则,突出了“打桩”、“打机”的重要作用,并揭示出了武术的“微明”、“袭明”、“明”三大境界。故在老子看来,懂得了这些道理,就能够做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和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里,有人会问老子果然创造出了“武术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只消揭开《道德经》的秘密就清楚了。

对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其中“国之利器”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 在“立国”、“建国”、“保国”、“卫国”、“守国”中的武术”武器。由此可见,老子不仅创造出了中国武术,而且还是中国武术的鼻祖。

其实,老子这个秘密,对外是保密的,而对内,即对其“道学”的门下弟子是不保密的。故老子说的这句话,意在告诫其门下弟子。

历史上有人谓老子思想及其《道德经》为君王南面之术。应该说此说虽然有贬诬之嫌,但却一语中的。因为老子思想及其《道德经》,一面讲德治以安邦,一面讲武术以定国。君王读懂了它,就能集文治、武功于一身,安邦定国,这何愁美名不流于青史?

但是,由于老子的保密,更由于孔孟之道之仕子文人出于阴暗心理而作出了小肚鸡肠、偷鸡摸狗、勾心斗角似的解释,正是如此,致使中国历代统治者根本不懂“德治”为何物根本不懂“武术”为何物。故可惜,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主,和成吉思汉,等等,个个在安邦定国上都没有实现天下苍生之希冀。

    纵观中国历史虽然文治武功”的盛世从来没有出现过,但是,不乏在一些历史片断中却闪耀出了文治武功”的光辉。

比如,西汉初期的历史就表现如此。

    在西汉初期,讲文治”,实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其本质就归结为老子的“无为而治”,由此可见汉初的“文治”表现为“德治”;讲“武功”,对匈奴入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和亲”政策。虽然这“和亲”政策使统治者受辱、百姓蒙羞,但是从“武术”的角度看它不失为一种“谋略”。也正是如此,一旦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便断然放弃了“和亲”政策而用武力打败了匈奴。因此西汉初期确实出现过“文治武功”之盛世。只不过它如昙花之一现很快便从历史中消逝了。

文治武功是立国之本,也是人的立身之本。至今仍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因为只有在“文治武功”之中,才包括有如“无私与独裁”、“爱民与民心”、“为民与愚民”、“王道与霸道”、“契约与平等”、“公平与正义”、“无为与有为”、“战争与人道”、“民主与自由”等等内涵。而这些,才真正是中国国学的根基,才真正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希冀。

所以,那种认为《道德经》是部宗教类的著作,故老子的《道德经》与庄子的《华南经》铸成了中国道教的产生,并形成了“老庄之学”的认识,是错误的。

那种认为,《道德经》不乏哲言、哲理,并让人们从中产生了很多修身养性的“感悟”,从而把《道德经》视为思想类的书籍,所谓“心灵的鸡汤”;同时,认为《道德经》语言生动、精炼,从而将其纳入了“文学”的轨道,形成了“老子文学”。这些认识也都是片面的。

长期以来,“尊孔抑老”的结果,使得国人的“德治”水准、“武术”水准基本为零。这何谈国学?何谈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正是这种偏见致使文治武功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企及的中国梦”,而且致使中华民族曾经成为了一个受人侵略和奴役、受人压迫和剥削的劣等民族。这种状况不啻是历史的大悲哀。

老子《道德经》和“道学”,及其文治武功”的思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其沉寂了三千年后,当是给人类以智慧、以温暖、以光明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