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亢奋—人大哲学院2018年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亲爱的诸位同学,尊敬的诸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学院让我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讲几句话,不胜荣幸之至。

  首先要祝贺各位拿到学位!披荆斩棘,个中滋味,师兄我亦曾经历。所以,大家今天都很激动,很兴奋,甚至是很亢奋。是不是?

  据说,古罗马将军打了胜仗,元老院要为他组织凯旋式。在他站在战车上,接受民众的鲜花、掌声和欢呼的时候,总有个人陪在他身边,对他耳语:这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今天,我愿意做这个Nerd。我要说的是:不要太亢奋!

  亢奋,已经成为中国人常见的精神状态。每天都要正能量,都要美美的,都要制定一个“小目标”。到处都是心灵鸡汤,很多打着苏格拉底、柏拉图和爱因斯坦的名义,还有一些来自哈佛牛津的教益。归根结蒂就是两句话:第一,只要忠于单位、忘我工作、进取创造,你就会成功;第二,如果处境不妙,肯定是你的问题,要反省和自律。

  人人都能成功吗?显然,统计规律给出了否定回答。有个博士生跟我说:老师,《司马懿》电视剧真好看,人要像他一样,肯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我很扫兴地说:你我怎么能和司马懿相比呢,他出生士族,干的是乱世争雄的大事,我就是千千万万个大学老师中的一个,你就是万万千千个博士生中的一个。电视剧挺好看,你要真学着他的样子活着,要不会坏事,要不会得伸颈病。

  窃以为,学哲学第一要学会的就是不要太亢奋!成功哲学不过是清教主义世俗化过程中,与资本家控制老百姓的念头相结合的低端思想产品。这种老掉牙的想法,在西方流行的时间是工业革命和电力革命那一段,我们只是比别人慢了一百多年而已。

  在很多时候,适当的负能量、反鸡汤或者“佛系”中和一下,会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幸福生活!比如说:

  ——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回首青春,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但我并不难过,因为我知道,以后会失去得更多。

  ……

  今天这个场合,我也编了一句金句:

  拿到学位,你的人生就重大转折了,这不过是一种传说。每天都在转折,你已经转糊涂了。

  实际上,不光个人,集体现在也有些亢奋。于是,各种“厉害了,我的叉”或者“叉叉”、“叉叉叉”,到处都是。“叉叉”真的厉害了吗?不能脑门一热,就厉害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就超过了英国,可硬是在90年代苏联倒台之后,才把自己当世界第一。

  再说了,“叉叉”真的厉害了,就是我厉害了吗?不要太亢奋!

  学界现在也有些亢奋。冲击SCI发文世界第一,搞大项目、大理论,测算伟大复兴的征程到底完成了百分之多少。最近热门的AI研究,纷纷搞人工智能学院,会议满天飞,大牛天天有,不是赶英超美,已经世界第一了。不要太亢奋!

  亢奋的背后,隐隐约约是一种焦虑、不自信和心慌,我称之为“Anxiety of Backwardness”。与长期沉淀下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维定式有关。

  不要太亢奋!走上社会,不要照着读过的几本书,甚至看的几部电视剧做事做人,否则你不会过得太好。你需要二次社会化。你先不要做声,得先看看,先想想,先学学,再真正开始自己的路。

  Anyway,往后的路还长着呢?是骡子是马,迟早都得牵出来溜溜。更重要的是,骡子和马没太大差别,都是动物!我们也不过是一些——两足——直立——人形动物。

  总之,要做好不成功的思想准备。记住:我个人既欢迎大多数没成功的同学,也欢迎极少数成功的同学,常回家看看。我想,哲学院会与我有同样的欢迎。

  临别感言,不知所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