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


  民间有一句说法叫“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是说一个家庭即便很富裕,经历几代之后可能也就没落了,反过来有些极为贫穷的家庭,经过一代一代人改造命运的努力,也会渐渐富起来。这里的“三代”并不指一定三代,“三”是复数字,意指很多;这里“五服”之说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比如民间的出“五服”出“七服”之说,就是指人在经过五服、七服之后,亲缘关系会慢慢趋于平淡。

  “富不过三代”这句话虽有点迷信色彩,一定程度上也有它的道理所在:

  1.“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很多人在逆境中有着坚强的拼搏精神和奋进毅力,有时能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分辛苦往往会有一份收获,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而下一代的守业不仅仍需要上代人的创业和经营智慧,守业中其实也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实现与时俱进以及财富积累的进一步突破,但往往很多“富二代”不愿再付出父辈们的那份辛苦,由于二代守业期间会伴随有第一代的传承引导和事业监督,二代很多还是可以守得住第一代的财富传承;但第二代如果既没有第一代的创业意志,又没有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和节俭勤毅的设身引导,殷实家境下的一代代难免会表现出“富贵思淫欲”、“炫富”、“坐享其成”的劣根性,会出现诸如“三代耗,四代败”的结局。

  2.财富的创造需要“德”“才”“勤”兼备。“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人常说“厚待载物”,有德之人方可懂进退,载事物。道德不至,不可服众。孔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时下企业用人也讲究德才兼备,不可兼得时也是德为上,能次之。“耕读传家”,告诉人们必须教育子女学会勤奋,“诗书传家”,重子女教育,以便后人在为人处世方面通情达理,足以理事服人。

  3.“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现象颇具中国特色。“富不过三代”这种现象,国人更甚之,与国人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心理不无关系。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人致富后往往暴露出一些潜在的劣根本性,小人乍富,得意忘形,多有炫富习惯,处处显示出“我有钱”“暴发户”,很“土”的“豪”气,甚至是欺负弱小。这种为富不仁、不谦、不义之辈,即便富贵,多是不长久的。

  4.初创成功者对子女的“亏欠”和放任心理使然。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很少腾出时间顾及家庭,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有时候静下来思考,会觉得人生得失参半,当子女疏于管教、教育,父母总觉得是自己亏欠孩子太多,于是有一种补偿、娇惯、放飞子女的放任心理,导致子女 “坐吃山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成了一些败家仔。

  5. 世事巨变,可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的一生都会充满变数。有些人的财富是因偶然间的某次机遇而进入某一行当,突然间发了横财;有些人可能存在很多能力短板,不具备应对环境形势变化的能力;还有个别富人可能是通过不法的手段取得了本不该属于他的财富。其实,这种财富拥有者未必具备拥有相应财富所应有的创造财富真本领以及驾驭财富的能力,不可能在“同一座山”上坐享一辈子。随着外部环境、政策环境、竞争环境的变化,当政策调整、权力更迭、时过境迁,可能又引起新一批人的一夜暴富,同时一部分人的倾家荡产、血本无归,也会成为必然。

  “富不过三代”这一说法的重要存在对我们具有警戒性。告诫我们的创业一代,要居安思危,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注重对子女的培育和引导;教育富裕家庭的子女,要珍惜当下,学会自律、留余、勤勉,做好父辈的意志传承;启发更多的人不要羡慕权贵、驻足概叹,而要珍惜当下,做强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一直是激进和变化着的,它不会宽容不懂珍惜的人,也不会辜负每一个心怀梦想、不断超越、知足知恩思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