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好好的活着


偶然间,随同拆迁办的人去文圣名城看房时,收到刘锋写的《轻轻给你说》这本书。我开始也没在意,以为他是在为开发商做广告,就没看。
昨天,刘锋打电话,问看了他的书没有,这才想起来。由于购房时,认识了这位年轻人,接着因于物业服务,觉得刘锋工作干得比较细致到位,这才匆匆忙忙的看了一下他写的书。
刘锋的书写的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记录了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抒发了自己真真切切的感情,能让我悟出些许淡淡的乡愁。
相对于刘锋,我可算是一位幸运人。我们都是在粮油行业炙手可热的风光年月里到粮食单位工作的,除了优厚的福利待遇,还有一片钦慕的目光。我从市直单位很快进入了政府机关,无法感受到基层职工的生活,对于基层粮站的印象也仅限于商南赵川一粮站的职工围着一个盆吃腊肉,而我所在的单位一人每天补贴四两大肉来改善食堂的伙食。而刘锋一直在基层粮站工作,直到粮油企业撤并,重新组合。
也许是知足者常乐,我经常说我算是很幸运的人,未经历过太多的辛苦和灾难,没有机会去体验刘锋书中所写的那些酸辣苦甜,只是感到能把那些平平淡淡的事写出来,让人读了有些感觉就很了不起了,更何况能取得房地产开发商的支持,作为赠品送给这群有能力购房的人,其中的玄妙之处不言而喻。
刘锋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三十年前我参加过贾平凹为洛南文学青年做过的讲座,他讲了一个写作的细节:在牛圈里挂东西的物体是楔子,而不是钉子,那是因为农村的土墙只能用楔子才有稳定性,钉子的硬度反而无法承担相应的负重。这可能是我听到的最早的乡愁,若给现在的孩子说:他们可能想不出要用的是楔子,只能想到粘钩或者水泥钉子。
我们没有必要去让不同时代的人为某一普通的物件达成共识,更不值得为逝去岁月而长吁短叹,尤其是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每个普通的拇指族都可能成为闪光的思想者,他们的记忆里泛现的乡愁,可能会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生活遗存。刘锋的书就是这样的范例,他是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个笔耕者,他用平凡的劳动表达智慧,描绘出有滋有味的乡愁,一定会让那些用公款出书又找关系寻求赞助的肥仔大佬们感到汗颜。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相信有更多的人去步刘锋的后尘,造就越来越多的洛南写手,促进我县新闻出版、印刷、发行产业的密切融合,为我倡导的洛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与生机。我再次感到万幸,因为我有多了一群追随者。


(作者是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洛南县文体中心项目建设管理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