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兼评陈王曹植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曹操在邺城新建成的铜雀台开庆功会,并借武将比射技、文臣献诗章助兴,19岁的曹植文武兼备,在群星璀璨的大场面,捷足先登,以一首楚辞风的《登台赋》,傲视群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dì dōng彩虹]。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建安十八年(213),22岁的曹植随曹操东征孙权,归程中路过曹氏故乡谯地,连年战乱故乡已荒壤空寂,悲伤与担当之情并起,激情中写下丽彩的长篇《归思赋》。《归思赋》上千字,通篇只有一韵,诗经与楚辞兼具,四六句对仗接序,节律多变,辞藻优美,联想梦幻,虽虚夸而不厌。“...辞凤阁兮兰坠,闭月厦夫芬汀;绝锦莲乎乐尽,却芳舆兮愿终。背冢夕残,一坞群銮覆语;清蒙朝远,两函渡月分萍。...";“...夜雪东来,吹残一天花影;朝晖倦梦,领尽千山尘风。宿客邸兮望无醉,去梦洲夫歌余冷,霜寝不绝关寒路,眼波横带玉镜屏。...”。

       黄初三年(公元222)31岁的曹植,被曹丕嫉恨排挤,郁怒中写下著名的《洛神赋》,其以朦朦中在洛水遇见女神宓(fú)妃为题材,抒发灵魂深处的爱美之心和对现实不济的悲伤。通篇有屈原《离骚》的影子,但声律用词结构丰富多变、优美词句中悲愁之情尽显。屈原宁为玉碎,饱含浪漫情怀,曹植少年天赋,却误放浪柔性。

       从身世上看,曹植与早其千年的周公姬旦更相似,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但曹植虽才情卓绝,却无周公之政治韬略。这也许是天意,文人执政,多无好结果,如果曹植当了皇帝,只是多了一个皇帝,可能就没有了400多年之后的《滕王阁序》《将进酒》了。

       古文再美,终归是古,全无现代文明的华章,“不接地气”,不宜效之。许多意境纯朴的唐诗,白话亲民,因而能广传至今。

 

           组诗三首

       2020年12月12日

              (一)

       冬去又到冬归日,

       庚子年长少吉时,

       意外意外净意外,

       春来好坏谁可知?

             (二)

       百年秩序化作泥,

       混沌无极未有期,

       角力触及天涯外,

       相变只在理统一。

             (三)

       妖疫扰乱静思绪,

       伤寒更添人不适,

       折返回归平坦路,

       积势高台待时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