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的文化意蕴(散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令自然界的每种草木都是有文化意蕴的,当归更是如此。
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国。甘肃岷县当归产量大,质量好,畅销国内,驰名海外。中医用药讲究道地药材,所以处方常写"岷归";而岷县古称"秦州",所以中医处方又有"秦归"之名。
当归的美丽传说
当归,当归,"应当归来"的意思。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当归具有调经种子的药效出发,说明当归命名的由来,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 之名"。
当归之名还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在岷山脚下渭水源头.住着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唤秦娘。夫妻二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久,秦娘怀孕生子,得了产后血症,荆夫四处求医治疗,不见好转,心里着急。一天,门口来了一位老道人,声称他居住在峨嵋山下,管种百草百药.医治人间疾病,如荆夫愿去求药,秦娘之病可治。荆夫听说能治好秦娘疾病,哪怕刀山火海也要前去。他安慰秦娘一番,当即随老道前往。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峨嵋山。这里重山叠嶂.云海绵绵,仙洞天池,奇花异香,真是个神仙境地。老道人将荆夫领到一座茅庵旁,指着一种紫杆绿叶开着葱白伞形花序的植物说:"这就是你要找的那种药,现在正在开花,要得成药,最少要三年时间,今年采籽,明年育苗,到了后年才能栽种成药.还得施肥除草.精心护理,如有疏忽,时间倍增"。
荆夫按老道的指点,披星戴月,辛勤栽务。三年过去,所栽之药有了收获,他心里非常高兴,准备回乡给秦娘治病。临行之时,拜别老道。老道人将所栽之药捆在一起,交给荆夫说:眼下秦娘病重,正盼你归,当归,当归!当归之名即从此来。老道人边说边开得药方一剂,交给荆夫。荆夫接药,感激不尽,双膝跪地,再拜师傅:"不知此药能在吾乡栽种吗?"老道犹豫片刻说:"要种此药得有三个条件:适宜的气候.湿润肥沃的土壤,勤劳而有耐心的主人。吾观弟子家乡有此三宝,这里有少许种子送你,望能依法培植,解民疾苦。" 荆夫拜别师傅,星夜赶路,半月后回到家里,果然秦娘病已沉重,危在旦夕。他当即将所带之药如方配制,给秦娘灌服,病情立见好转.不久便痊愈。夫妻二人感激不尽,就将老道人所赠药籽依法种植,三年之后种成当归,岷山脚下,洮渭之滨,遍地栽种,异香醉人。
叧一个传说故事的主人翁叫福生。福生胆大力壮,和母亲相依为命,靠务农采药维持生活。离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着很多神奇的药材。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福生年少气壮很想探个究竟,征求母亲意见。母亲害怕儿子有什么意外就劝他结婚以后再去,福生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了家,谁知婚后夫妻恩爱,也不在提上山采药之事了。
有一天,左邻右居背后议论福生,说他胆小,婚后被老婆拖住了后腿,不敢上山去了,此话传到福生耳朵里,一怒之下,决心上山探险采药,其妻依依不舍,泣不成声。福生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上山去了。
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然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母亲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付,劝自己的儿媳改嫁。谁知改嫁不到半月,福生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见了妻子改嫁,后悔不已,他们相约再见一面,会面时抱头痛哭。福生指着药材说,"原想卖掉药材给你买些新衣服,如今看来也不必了,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
从此以后,新媳妇悲痛伤感,忧郁成病,月事不调,骨瘦如柴。有一天他想起了福生送给他的药材,于是拿过来,想把它们都吃掉企图中毒而死。免受折磨。谁知道吃了以后,反而月经通调,日渐康复。
于是,人们就把这味药材叫“当归”。
当归的文化意蕴
唐诗有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当归时又不归”,可见当归自古就代表着一份思念,一份牵挂!
说起当归,不得不说蜀汉后期的重要人物——姜维。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被诸葛亮收降之后,他的母亲思念儿子,便给姜维寄去当归,以示盼子速归的急切心情。其中的含义,姜维自然明白。——归去来兮,胡不归? 姜维犹豫,踌躇,彷徨良久:一边是自己的老母,家乡,故国;一边却是难令自己割舍大业。有道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反复思量了不知多久,姜维终于提起笔,缓缓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给母亲的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为了百顷良田,自己顾不得一亩(母);孩儿在蜀中唯有远志,并无当归可寄。姜维的回信慷慨激昂,千载之后读史至此,犹有铿锵的余音萦回于发黄的笔墨之间。
史书没有记载当时姜母是什么反应,民间传说多种,一说姜母见信知孩儿志向远大,十分欣慰;还有人说这封“令求当归”的信是曹魏逼着姜母写的,收到回信后,姜母便一头撞死以绝姜维的牵挂之心。那年姜维刚27岁,被诸葛亮带回蜀汉,从此不归。
在四川剑阁姜维祠有联:
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热心,披开大胆;
剩水残山余落日,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当归不归”的姜维演绎了蜀国的一段传奇,也成就了忠君爱国的一段佳话。当归的文化意蕴,让人们看到了英雄的气概和家国情怀!
“当归且归”既是一种人性的守诺,又是一种亲情的见证。曾经有个年轻人以采药为生。新婚不久,他便上山采药,对妻子许诺,三年便归。谁知人入深山,一年无信,二年无音,三年仍不见回转。妻子忧郁成疾,且无力持家,只好改嫁。经年之后,采药人归来,妻子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剜恨又悔。”采药人心生愧疚,便将采回来的草药送给妻子,竟然治好妻子的旧疾。当归且归。虽是传说,却有着美好的寓意。当归便归,怎可失约?
当归的药用价值
在中国文化里,当归不仅有如上深沉的寓意,当归更是一味济世的救人的良药。它味辛,性温,主治气逆、咳嗽等,还有舒利关节、补中益气之用,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巧,延缓衰老。在中医眼里,当归是不可缺少的草药。而且当归是经得起岁月浸染的,亦如泡在酒里,药性持久不衰。这人与当归,似乎颇有相望尘世的味道。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当归是一味良好的补血药物。
当归全身都是宝,但用药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尽相同。一棵完整的当归,它的作用那是不一样的。不要以为当归就是当归,才不是呢。道非道,当归非当归。一棵囫囵的当归,方剂里叫全当归。全当归是用来补血活血的,主要治疗血虚头晕,目眩,心悸。若是取了头尾的当归身,只有一个作用:补血。血虚气弱者,当归身同党参,黄芪一起熬,喝了补血的效果良好。属于温补。至于当归尾呢,是活血止痛的。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常与乳香,桃仁同用。用当归,那得根据病情,有的病用全当归,有的病用当归身,有的病用当归尾巴。这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乱用。
中医用药的讲究,不仅仅体现在用药部位上,就是同样的一味药材,炮制的方法不同,药用疗效也是不同的。比如当归。当归酒炙后,补血的作用减弱了,增强了活血的功效。酒炙就是把白酒喷洒在当归片上,拌匀了,醒上一宿,再晾干微炒。这就是传统的酒炙当归。一般经过酒炙的药材都是为了提高活血通脉作用。至于醋炙,是为了提高药材的柔肝止痛,理气活血作用。在治疗血虚心悸的病症时,当归为君药,九地为臣药,基本黄金搭档。当归补血的同时,九地协助补血滋阴,效果那是相当的好。
又是一年春到了,家人盼望,当归且归!
作者简介:
王先琳教授,男、公安部《警察实战训练研究》杂志主编、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高级国学文化培训师、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国际文艺家作家协会会员、深圳龙华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品绩创造奇迹》等多部专著;在海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及知名门户网站发表文学、新闻和经济、法学和企业管理等作品五千多篇,5000多万字,数十篇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加速与国际标准接轨》发表于《中国纺织报》,被评为三等奖;《惊人的浪费,可怕的后果--砖瓦行业浪费土地现象调查》先后发表于新华社内参和《中国土地报》并获奖励;《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地区封锁》发表于《法制日报》获"反不正当竞争法"全国征文二等奖;《思想政治工作呼唤法制化》发表于《江汉工人报》获全国征文二等奖;《按国际标准实施全方位管理--纺织行业'复关'对策之我见》获《人民日报》好新闻提名奖,并于1994年应邀出席全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驾驭圣马的人》被收录《敲响新世纪鼓点》一书,获《经济参考报》全国征文二等奖:《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获《人民日报》"搞好十五大宣传"征文二等奖和《中国西部科技》杂志全国征文一等奖;《"三个代表"应成为新闻宣传工作导向的核心》被"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优秀论文学术研讨会评为特等奖,并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风雨斗笠湾》分别获《中国作家》和文化部“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征文二等奖;《遭遇情人》获第二届“梧桐杯”三等奖;《知青小谢》载《梧桐文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你写诗(组诗)》获2020全国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二等奖;《老爹开店》被收录《全国优秀文学作品选》一书;诗词《荷塘吟》、《朝中措.咏竹》等被中国诗协收录《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书。名录《中华写作英才》、《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名人》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盛世中华 “中华精英篇”》等多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