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港澳金融科技师培训教材编写的“技术伦理”章节部分内容,图表略)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社区、门户、即时信息通讯、社交媒体等工具,已经实现了相互连接。这就像一个“块状”世界,而区块链技术将会进一步做到让人与人直接实现连接,构成一个联系更为紧密,人与人之间关系更为公平的“网状”世界,引导人类进入“区块链+”时代。
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交易透明的技术架构。以往,两个互不认识的主体达成协作的过程比较复杂,必须依靠一个值得信赖的第三方乃至多方参与,以解决协作信心问题。区块链架构的出现实现了无中介机构参与下,完成各方互信的交易行为。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逐渐成熟,大众对区块链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区块链正在逐步赋能当代传统行业,引领产业的发展与革新。例如,香港推出区块链贸易融资技术平台“贸易联动”,通过贸易文件数码化,帮助贸易参与方在该平台有效合适及传输贸易文件,并通过加密技术,确保只有贸易参与方才能共享贸易资料,参与方可利用贸易资料向银行申请融资,这个平台降低了被欺诈、虚假资料未能核准的风险,改善了中小企业贸易营运资本。
区块链作为一种强增信工具,其技术所带来的公开透明的共识机制,稳固合理的激励机制,日趋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方式,能够从底层彻底改变当前的流程和主体关系,在金融业有潜在颠覆性的影响。例如,ID Chain提供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领域的身份认证与征信,进行各类金融网站、在线应用场景下的安全认证与识别。在ID Chain上,首次使用的用户在自己的手机应用里输入个人信息,经过认证的信息存储在区块链的一个节点中得到区块链确认。此后该用户去其它银行开户,就能直接从网上提交手机应用中的信息给其他银行并授权银行以区块链认证,解决了征信数据共享问题。
“区块链+”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实现点与点的互联互通,而且能够在陌生的节点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从而使得任何两个节点都能高效率完成各种交换,比如商品、资产、信息、服务等等,都可以快速、安全、可靠地及时到达对方。这在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难以想象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需要时间建立的。这是人类社会在大部分时间里的常态。即便所有人和物品都通过网络联结起来,两个接入网络的陌生人之间,仍然无法快速建立了解和信任。而真正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在只有区块链技术。
(一)“去中心化”的伦理价值
人类渴望自由平等,这是人之本性,也是一个社会伦理原则。两个人在一起,也许可以做到相互平等对待,但仍有很多情况是两人中有主次之分、强弱之别,这就是社会层级。如果有更多人聚在一起,这种“中心化”的倾向更加明显。人数更多则无非是多了几个层级,在每个层级里仍然会有中心。
区块链所主张的“去中心化”,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理念,但却被某些人曲解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任何一个区块链产品中维护所有用户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不但是个技术难题,也是社会性难题。在传统社会架构里,共识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靠权力和权威。实际上,这种共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带有强制性,依靠的是组织的中心所制订的一系列之上而下的游戏规则。而在一个区块链社会形态里,所有成员都是完全自由平等,在权利方面是无差异的。这时要实现全体成员都认可的决定,依靠的不是命令或权力,因为这是一个不划分阶层的社会形态,本来就没有中心和上下尊卑之分。此时共识只能靠相互协商和认同得到确立。虽然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理想的模式,但却很容易走入“死胡同”。怎样才算达成了共识,需要一个规则或标准。比如,在中心化的组织里,共识只需要领导一句话,一切行动听指挥。而在无中心的组织里,也许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共识,则更具有技术含量,是通过算法和代码来确定的,也就是大家先对一套共识算法达成共识。
有人声称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将改变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并进而形成新的政治经济形态,这在理论上也许是可以探讨的。一旦进入社会实践阶段,必然会马上遇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心化的社会结构中,任何“去中心化”的尝试,首先会遭受既得利益社会阶层的这种抵制和冲突。这个社会变革过程,绝不可能单纯依靠某种技术得到快速解决的。社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而且“去中心化”的社会理念与社会发展大潮流未必是方向一致的。
区块链技术在赋能多个金融分支领域、开拓很多像数字货币、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身份管理等创新应用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风险与挑战。区块链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以及匿名性的特点往往会被人利用,产生很多道德风险。
区块链的内容一旦上链,理论上不能篡改,能够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但同时,在现在的基础设施下,上链前的信息很可能没有办法通过严谨的验证。以贸易融资平台为例,要让这个平台运行之前,当中牵涉到的众多有关的机构,比方说各有关企业、各段的中介机构、运输公司、金融机构,都需要有一套机制和系统,保证上链的信息是完整和正确。在现有条件下,可能没法完全保证资料在上链前和上链后的真伪、完整性、即时性。在区块链架构中,每一笔有关的记录都将永远储存在链上,在一些的场景中,这却造就了伦理的探讨。以征信记录为例,当个体或机构的负面发生时,理论上将写在链上,成为永远的记录。但是人们的微小过失或者比较久远的过失,永远留在记录中,可能过于清晰,需要在信息可追溯性和保存的完整性方法做出合理平衡。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目前还不够成熟。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1.0的一个最成功的应用。所谓区块链技术1.0,其核心技术是实现了点对点交易。各种数字加密币都建立在这种技术之上。这类应用是否有益,存在很大争议,目前做出最终判定还为时过早。
案例 数字加密币的争议[1]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在一个密码人聚集的论坛上发表了对一种电子货币的新设想,[2]大约是2009年1月3日,比特币正式诞生并完成了首笔交易。中本聪正式被认定为“比特币之父”。 9天以后,中本聪向密码学家哈尔·芬尼转账了10个比特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摆脱受信第三方金融机构而完成的点对点交易。2019年1月3日是比特币诞生十周年纪念日,当天的BTC价格为3800美元。
在这十年里,人们对比特币这种数字加密币的炒卖热情高涨,从中获得的回报率非常可观,有研究报告称2017年,比特币投资回报率达181%,所有此类数字加密币的合计回报率更高达448%。[3]
比特币作为区块链的最初产物,也是到目前为止第一个比较广泛和成熟的加密数字币方面的应用。运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征,加上预先数学公式设定的发行量安排和博弈论理论的应用,吸引了一批“去中心化”的信徒和非传统交易、投资者追捧,出现了全球瞩目的价格波动。
2015年之后,在一轮炒作泡沫破灭之后,比特币价格重新启动,进入一波更加诡秘难测的“过山车”行情。在2017年狂涨到2万美元左右,之后开始下跌,在2019年3月之后,又创造了90天暴涨200%的“奇迹”。
除了引发大量市场投机行为,比特币作为一种加密数字原币,也引发了伦理方面的争议。比特币果真能够做到“去中心化”吗?这类加密数字币可以替代法币,实现无中心化货币发行,从而实现人人平等的最高理想吗?比特币在内的加密数字币是否有价值,价值何在?加密数字币在ICO乱象中到底负有什么责任?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尝试给出解答。“去中心化”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比特币从发行到使用,是否不会出现被某个结构或个人控制的情况。比特币的设计是让挖币的“矿工”们来分散权力,“矿工”越多和越分散,也就越难以形成控制力。但是如果有人集中控制了大量的“矿工”,这种权力分散的设计就难以发挥最大效力了。特别是当某个人或者机构掌握了全网50%以上的算力时,他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找到开采区块需要的那个随机数,因此他实际上拥有了绝对有效权力。实际上,随着“挖矿”难度升级,越来越多的“矿工”抱团,把“矿机”集中起来,因而大规模的“矿场”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近了。根据统计,现在集中在某国的比特币“挖矿”算力甚至已经高达75%了。如果这些“矿场”被收编或者自愿联合起来,就可以控制整个比特币系统了。这是一种绝对的“中心化”而不是“去中心化”。其次,“去中心化”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就是每个参与者之间都是平等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参与“挖矿”的节点,才拥有参与比特币生态圈的决策权,而不是比特币的拥有者具有决策权。如果一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但他的电脑没有参与“挖矿”,那么他实际上并没有参与比特币修改算法或做法的权利。这种问题不仅在比特币上存在,其他区块链产品,如果开发人员和主要的投资者、“矿工”结成某种利益联盟,都会出现让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投票机制失灵的风险。而且很多时候,大多数币掌握在创始团队手中。这些人明显可以形成一个权力和控制“中心”。可以肯定地说,基于“去中心化”原则设计的这类数字加密币必然或多或少具有“中心化”特征,绝对平等自由的伦理原则无法实现。
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畅想的货币不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由此可以避免政府攫取诱人收益和权力。理想主义者一直也在鼓吹加密数字币就是哈耶克所说的那种竞争性货币。这是一个误会,哈耶克所说的货币具有币值与一篮子价值稳定的商品相挂钩并获得法律认可,更为重要的是,货币竞争将提供一种自发且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作用,迫使发钞行保持其纸币价值的稳定性并致力于提高其声誉。[4]由私人或私人机构发行的数字加密币依然没能克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私人货币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它很难得到公众和市场的检验。从这个角度看,不管采用的区块链技术有多先进,如果采用这类数字加密币作为货币,仍是走回头路,回归一种落后的货币形态。货币交换的基础就是人们的普遍认同--包括币种和交换比例。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出现区块链数字加密技术而得到解决,因此也就没有替代法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基础。很难想象由央行发行货币来保证金融政策的连贯性和货币政策的完整性,这个职能能够被私人机构所取代。央行起到了货币总控阀门的作用,这个功能是中心化的,如果去中心化,种类几乎可以无数的各种数字加密币充斥市场,不仅货币结构发生了不可控变化,而且很难控制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金融资产相互转换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速度难以测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以随时发生,甚至快速交替,导致经济体系混乱甚至崩溃。这种可怕景象,根本无需尝试,已经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重复出现过多次了。
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很大,很难据此判断其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矿工挖币的成本核算其部分价值。[5]另一部分来自使用场景,就目前而言,比特币并没有真正成为其创始人当初设想的国际支付媒介。而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反而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交易不可逆转、跨国难以追逐的特点,很适合作为犯罪分子的工具。Foley等(2018)对2009-2017年的比特币交易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约有25%的比特币用户和44%的比特币交易(次数)与非法活动有关;20%的比特币交易(金额)和51%的比特币持有量与非法活动有关。从时间序列上看,利用比特币从事非法活动的交易金额占比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仍持续增加。比特币非法交易的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自比特币诞生以来,最活跃的交易往往不在那些线上交易平台。根据Recorded Future数据显示,在2012年30%的比特币交易来自于暗网。2015年,暗网交易平台“丝绸之路”关闭时,FBI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从创建到被关闭,其交易额超过了950万枚比特币,大概佔比特币发行总量的45%。可以推断,比特币从2009年开始8年暴涨300万倍的背后,很可能离不开暗网交易,这些交易也存在洗钱、信息不对称和非法买卖的可能性。
加密数字币如果背后没有实际商业业务支撑,这种去中心化很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ICO是一个典型例子。因为比特币的知识产权是公开的,任何懂得计算机编程的人只需要略作修改,就可以造出一种“新”币。而由于修改未触及比特币的基本构造原理,所以这些新币其实都是相似的,很多人用“拷贝和复制”方法制造出了大量加密数字币,而且借鉴网络众筹的方式,发明了一种大批量销售加密数字币的ICO。
ICO就是“首次公开募币”,即用某个机构自己制造的新的数字加密币,募集比特币或以太坊、莱特币等较流行的数字加密币。本质上,ICO就是将要发行的数字加密币和既有的数字加密币之间的兑换交易。而被选中作为被募集的数字加密币多是已经上市交易,价格表现和未来增长空间较好的数字加密币种。[6]ICO募集的币主要用于开发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项目。如果投资的项目取得了满意进展而且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时,相关的新币获得市场追捧,估值得以提高,新币的交易价格上涨。于是各种神话和奇葩的ICO募集项目纷纷登上了舞台。大量的项目凭着一纸白皮书、几页PPT就能蒙混过关,用了一些让你感觉高大上的技术词汇,找几个所谓名人或有社会信用的人站台,就能获得大量追捧。然后快速将新币上市,通过一番纯粹市场炒作,让有些人套现走人,留下一地鸡毛和感到上当受骗的投资者。而所谓的募资开发的项目可能从此音讯皆无。这种ICO项目发行的新币被戏称为“空气币”,引发了大量投资者维权。
“去中心化”在商业应用上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升交易方信用,显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另外一些尝试则引起了各国政府警惕。当今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主权独立和自治为基本架构的世界,货币的发行和监管是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稳定币Libra,符合哈耶克提出的非主权货币概念,美国国会和政府都提出了质询。其实过去已经有超主权货币的尝试,1944年凯恩斯提出“Bankcoin”,到国际货币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欧元等,一直都有探索,但至今没有一个成为真正的超主权货币。
超主权货币必须得到各国同意,甚至要求各国放弃部分国家权力。这对于民族国家是不现实的。所以,无论是个人、私人机构还是超主权组织,都无法取代货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和管理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这决定了货币必须是中心化的。而各国央行在采用区块链等新技术过程中,也必然会坚持这个原则。不同国家如加拿大、新加坡、中国等央行,正在准备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其可视为是“纸币的数字化”,是一种能满足国家监管需求而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达到其他的货币属性,与虚拟货币本质上的区别,是在价值和真伪验证上实现了“中心化”,但在发行和监管上,由央行和监管部门主导和监控。
(二)共识、激励打造通证经济
信任是比共识更古老和更基础的话题。没有信任就谈不上寻找共识,没有信任也无法建立委托和代理关系。在互联网上,你很难相信对方,有句话是说,你无法知道网络的另一端到底是个人,还是一条狗。更何况人分好坏,你在多数情况下,不会轻易相信对方。随着去中心化程度加深,这个问题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区块链的私有链应用中,参与者基本属于一家机构或者具有非常有约束力的紧密联系,它们之间远远超过了信任关系。在联盟链里,也是通过准入标准来确保成员间能够相互信任。而在公有链里,就必须有一个能被其他成员认可的“身份证明”以及很有威吓力的失信惩罚机制。
由于加密数字币引发了很大争议,区块链应用到底需要不需要数字币或通证,[7]就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首先是信任机制需要不需要token参与的问题。联盟链和私有链的参与者都有明确的诉求,因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参与其中,就能给自己带来不菲的价值。公有链采用数字币或通证,作为上链成员之间辨认的“身份证明”。 另一个是激励作用。对于公有链来说,如果参与者能够通过参与而获得价值,就不一定需要额外的物质激励了。这种应用的场合也是存在的,例如社会慈善,其参与者通过慈善活动就能获得心理满足感,获得社会声誉和认可,这些动力本身就能够起到足够大的驱动力。这时候也需要token,比如作为慈善行为对社会贡献的一种量度工具,其作用很像是勋章、奖状和贡献证明等,而不必计价和进入交易环节。这是一个参与公有链会得到正收益的例子。
还有一个是如果不参与公有链会得到负收益(损失)的例子,比如用公有区块链建立的个人信用系统,用token来记录个人的信用分值。如果这是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系统,那么不参与将会带来莫大的损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无信用值或者信用为负值的人,简直寸步难行。还有一个类似的应有,有传言雄安新区可能会对其市民发放一种积分,用来奖励市民“良好”的社会行为,比如骑车上班,垃圾分类,等等。其实这个积分就相当于公有链上的token。只要让每个雄安新区市民作为节点连入这条公有区块链就能实现。
Token可以作为一种获取共识的证件,让持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合作共赢,同时也作为奖惩的载体,通过奖励和扣除实现对参与者信用度的计量,从而使Token内在价值不断上升。通过设计合理的Token机制,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块链社会生态。我们可以称之为“通证经济”,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各个经济生态圈的token都具有特定维度上的价值,在各自的圈子内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圈内成员的进出会带来token的流动和交换。这就会出现类似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情况,各种token可以用法币标价,但禁止法币直接替代各种币,在所在的token经济生态圈内使用。
这种切断了法币进入token经济生态圈,而token作为所在经济生态圈的“圈币”的经济是一个这样的社会,法币不再是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媒介,社会经济生活分成了多样化的很多个开放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经济活动,在那个范围里,使用的是自己的“货币”。但也有人在这些经济活动之外,处于我们平常生活的圈子,使用的是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这些不同的圈子间流动,在不同的圈子遵循透明的规则,使用不同的“圈币”,相应也留下了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活动记录。
这也许是一个更加有序的社会形态。有了通证(token),人、项目建设者、产品,这些要素在特定经济生态圈内有机地流动起来。连接进入圈子的人越多,生产活动越昌盛,通证就越有价值。社会生活出现了自组织经济生态,通证还可以方便地、低成本地实现圈内的投票和表决。一个国家还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存在多种价值符号和多种价值尺度的形态,社会治理、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等方面,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考验,很多经济和伦理规则都会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
是否没有其他一些活动本身就能够为参与者带来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利用公有链的应用呢?不仅肯定有,而且还有不少。
案例 TOKEN用例
新出现的加密数字币都和某个经济项目结合在一起,尽管很多项目禁不起推敲,但是这个经济模型的出发点是正面的,即每一个发币的区块链项目,都尝试以其所发行的币(通证,token)作为激励工具,促进参与各方积极协作。参与者对这个经济项目的贡献越大,得到的币越多。而随着项目发展成熟,得到市场越来越大的认可,币的价值也将水涨船高。这就是一个理想的通证经济系统。换言之,如果数字加密币和某种更为积极正面的经济行为结合在一起,其社会经济价值会更大,也更容易被接受,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大环境下,更有助益。这类经济活动并不是没有,类似应用场景还有很多。
我们以供应链为例。一个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会影响到数万家企业。在传统的供应链融资系统里,这个大企业只能对自己的一级供应商进行信用背书,信用无法延伸到二级或者多级供应商。而一级供应商只能在有限的信用额度内为相关等低一级的供应商提供信用支持,这种信贷支持很快衰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导致供应链中的绝大多数企业无法从第三方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授信额度。
但是如果引入通证,这个企业在区块链上发行自己的Token,让Token在自己的多级供应商体系里流通,Token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区块链验证,Token的交易可以通过区块链自动进行。任何金融企业可以查询区块链上的交易,评估任何一级的供应商的订单状况,从而进行授信。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生态圈。在这个圈内,所有企业之间的生意活动和信用都能依靠Token生成,从而自我证明自己的信用状态,以供第三方金融机构评估融资风险水平。这种基于通证的供应链和完全依赖一个中心企业(大企业)信用进行融资的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具备内嵌的信用创造和识别机制,不再依赖大企业和上层供应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最终会使能够获得第三方金融支持的供应商数量比之前增加数倍。这种结果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供应链的中小企业都是普惠的,也扩大了银行的可信客户群体和业务规模,最终造富于整体经济。
在上面这个供应链经济生态圈里,Token是不仅承担了资产数字化载体和内部结算媒介职能,而且由于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每一次记录都是准确真实不可篡改的,因而也创造了经济活动中最为珍贵的信用。这个经济生态圈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创造的信用数倍于普通供应链,是一个典型的好的Token经济。我们再设想一个知识生产和分享的场景(知识互联网),做一个公有链,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贡献知识,并且相互品评和学习。别人也会因为参与了这种知识分享而获得Token,当然,如果知识贡献者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会扣除其部分Token甚至失去参与的权利。这就是有自我价值生成的有机系统。参与者通过贡献知识获得Token,再用Token换取和学习新知识。Token本身既可以充当知识传播的媒介,当然也可以相互转让,其价格由市场决定。这就是一个例子,它既不像慈善那样完全付出只获得精神和社会收益,也不像比特币那样是一种赤裸裸的劳动和报酬关系。
Token是一种数字资产权益证明。像股权和债权一样,Token也代表权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明确地针对的是数字资产。不难推断,通证经济首先必须将资产数字化,或者经济活动中的资产本身就是数字资产。在这种情况下,Token的价值和股票、债券一样,会随着其所代表的权益价值变化而变化。具有高流动性,快速交易,快速流转,安全可靠,而这恰恰就是区块链的一个根本能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把各种权益证明,比如门票、积分、合同、证书、点卡、证券、权限、资质等等全部进行通证化(tokenization),放到区块链上流转,放到市场上交易,让市场自动发现其价格,同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消费、可以验证,这些都是紧贴实体经济的应用。STO就是一个结构完善的数字资产权益交易框架,未来有望在通证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
[1] 图片数据来自https://www.chainnode.com/post/268714。“加密数字币”来自《区块链+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作者认为比特币等不具有货币属性,属于数字资产而不是数字货币,这与“加密数字货币”的说法有区别。
[2]那一天,“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须受信第三方的介入。”
[3] 36氪:区块链行业报告(2018年2月)。
[4]李雪婷,比特币和Libra或许都不是哈耶克所设想的竞争性货币,参见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39814541944744102&wfr=spider&for=pc
[5]比特币是一种数字资产,创世区块出现之后,每一块比特币都是“挖矿”这种“劳动”的产物,每一块比特币都有明确的所有者。但是,生产比特币的这种活动是不是“有效劳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社会意义角度看,至少目前这种“挖矿”活动对于国民经济可能不仅好处不多,从耗费大量电力能源角度看,甚至可能是坏处更多。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其利用现实世界的金融市场进行无止尽的炒买炒卖,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6]可查的首个ICO来自于Mastercoin项目(现已更名为Omni),2013年7月在Bitcointalk(最大的比特币和数字货币社区论坛)上宣布通过比特币进行ICO众筹,出售新生成的Mastercoin币,分发给到众筹参与者。
[7]数字币或通证,其实是一回事,它的英文名称是“token”。在计算机网络术语中,token被译为“令牌”。由于比特币等数字加密币被炒得火热,所以token最先被人们看到的是它的“货币”形态,而很少关注token的其他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