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真相”时代,该如何教孩子们独立思考?


 徐海娜:在这个事实可以被人任意装扮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该怎样回应孩子们的疑问,该怎样教育他们构建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个夏天不平静,围绕着中国南部的一个小岛,却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方,几个月来可谓风波不断。由于这一段时间,香港始终处在新闻焦点中,孩子们难免也会问,香港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纷繁复杂的各种新闻报道中,究竟哪些才是事实?在这个互联网发达,传统媒体垄断新闻的局面被打破,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头的新媒体时代,或者说,在这个事实可以被人任意装扮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该怎样回应孩子们的疑问,该怎样教育他们构建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无疑变成一种越来越迫切的需要。
 
(一)独立思考,分辨“后真相”和假新闻
 
2016年,“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曾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指的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relating to or denoting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有研究者指出,即使人们在事后知道了真相,也体会到误信的沮丧,但是虚假叙事和刻意扭曲的内容仍然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后真相”这个词汇和与它紧密相关的“假新闻”一词,曾伴随着当时的美国总统大选而备受关注, 也是由于有人认为它们可能对选情有所影响。
 
但事实上,这两个词汇之所指,并不是新生事物,反而历史非常悠久。因为只要有新闻,就有假新闻;只要有言论自由,就有后真相。人们也很容易从历史资料中找到它们的踪影。例如,在1933年发生的“国会纵火案”是以民主程序获得执政地位的德国纳粹党转变为邪恶政权的关键。在此案发生之前,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虽然是当时国会的第一大党,但席位仅占34%,而其他一些左翼政党仍占有相当的席位。就在希特勒要求国会改选前一周,国会大楼烧了起来,究竟是谁纵火,事实真相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纳粹党利用这一事件进行的叙述(我们今天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后真相的叙述),把矛头对准左翼政党,营造恐惧情绪,令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促使总统签署法令,取消了多项德国魏玛宪法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随后很快便结束了魏玛共和时期,进入纳粹专政的时代。
 
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些国家的政府仍然在利用“后真相”叙述,制造恐惧或者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情绪,例如耶鲁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Timothy Snyder 在其著作《 On Tyranny: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中就抨击美国政府制造了民众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恐惧。他还说,“对于独裁暴君而言,从德国国会纵火案学到的一课是,只要有一场令人震惊的事件,就能带来永远的臣服。而纵火案给我们的教训则是,绝对不能让当下的恐惧与悲痛情绪摧毁我们的体制。” Timothy Snyder还说,法西斯主义者善于“在民众有时间弄清楚事实之前,先敲响政治宣传的鼓声,煽动人们的情绪。”“后真相,正是法西斯的前奏曲。”
 
在恐惧之下,人们总是会自然地让渡权利。十年前我去某大城市旅行的时候,一度惊讶地发现,在人流量巨大的地铁站也要进行安检,当地人告诉我,这都是为了“安全”,尽管地铁安检带来的人流聚集实际上造成了新的安全隐患,也降低了地铁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社会成本等。这些都是值得一再讨论的问题,也是值得和孩子们讨论的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我记得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过“苏格拉底诘问法”,不断挑战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逐渐明晰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孩子们才不会盲从权威,才真正有利于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
 
最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很多精力去教育民众如何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分辨假新闻。今年年初,新加坡甚至还启动了相关的立法程序,制订《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Bill)。律政部称立法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真实的言论和思想不会埋没在网络假信息之中,从而破坏民主进程。” 但是这一做法在国际社会仍存有争议,自由社会中的民众对于谁有权力界定何为假新闻存疑,也对任何有可能威胁到言论自由的做法抱有警惕之心。我们知道一些大型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等也会删帖封号,他们到底有没有权力去断定事实的真伪?是否有碍言论自由?还是说这是“后真相”时代的标配?这也是西方社会民众常常都在讨论的问题,因为凡是产生权力之处,都需要警惕,是否有相应的制约。
 
在这样一个纷纭复杂的社会中,一个成人,倘若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很难辨认,何为“后真相”,何为“假新闻”,更何况我们还需要与孩子们谈论这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们隔离在象牙塔之中,反而是锻炼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也具有理性思维,也会懂道理,前不久就有网民将在巴士上听到的小学生的谈话发布出来,小学生们也知道警察所能使用的武力应该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既然已经制服了所谓暴徒,就不必要再伤害。
 
最近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网上发布了一个辨识“假新闻”的小游戏,先给出两幅新闻图片,在读者做出辨识真假的选择之后,给出答案和提示。其中有很多技巧也值得我们自己学习并教给孩子们。例如“你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查询照片来源”;“在网上看到以劲爆照片为噱头的新闻时,问问自己新闻标题与图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有很多拼写和语法错误?”;“选择可靠的新闻网站获取新闻资讯”等等。有的学校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就会引导学生分辨一条新闻报道中,哪些属于事实部分,哪些属于观点部分。我们也常常需要和孩子做这样的训练,因为辨识假新闻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必要的技能之一。
 
(二)独立思考,明晰基本概念,追寻事实真相
 
在我们和孩子们讨论时事的时候,我们需要解释清楚一些可能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例如国家、政府、政党之间的区别。我是在中国接受的基础教育,我记得中学时候的政治课已经在讲这些概念,并讲得十分清楚。可是奇怪的是,同一种环境中长大的很多人,仍然不能区分清楚这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对于什么是祖国也认识模糊。多年前,我在美国遇到一些留学生,倘若听到有人批评了执政党,他们便仿佛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声泪俱下地说“我爱我的祖国” 。“执政党=祖国”这种思维恐怕会被国外的小学生们嘲笑吧,因为我记得美国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在学习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了。我只能解释为,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将来很容易陷入“国家主义”的泥潭之中,而不是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当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耶鲁的历史学家Timothy Snyder曾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说,“我们的总统是国家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并不等于爱国者。国家主义者鼓励我们露出最坏的一面,然后说我们是最优秀的民族”。他还引用奥威尔的话指出国家主义者“虽然无止尽地渴求权力、胜负、复仇”,“却往往对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不感兴趣”,国家主义是一种相对主义,它们唯一真实的,就是看着别人的时候产生的愤恨情绪。而真正的爱国者则希望国家能够真正实现理想,他们总是希望国家能有良好表现,并希望国家在未来能够更加优秀,因此,他们必须要关注真实世界,不断追寻真相。只有在真实世界中,他们的国家才能存在,才能被爱。
 
这个世界也许没有绝对的客观真实,但是就算是盲人摸象,也是越多人的经验越能拼凑出事实的真相。我们选择的媒体也决定了我们看见的世界。但是我们不应该停止对真相的追寻,也许这一切正如Timothy Snyder所说,“正是分辨事实的能力让你得以成为独立的个体,对常识的集体信任成就了社会。每个调查真相的独立的个体,都是共同建造社会的公民。不喜欢这些调查者的领袖,都是潜在的独裁暴君。”只有把我们的孩子们都培养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提高全民的文明素养,才是真正爱护我们的国家,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越来越好。
 

 

虽然,这篇文章到了尾声,仍然没有讲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们谈论香港事件。但是前文所提到的那些原则和方法都可以用于分析这些新闻事件。而且,在现代社会,孩子们谈论和把握社会话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IB国际文凭的“语言与文学研究”教学大纲中,就有一项是培养学生“探究敏感话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我们希望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成为知识渊博和心胸开阔,并有良知和同理心的人,绝对不是用干巴巴的说教就能达到的,每一起重大的社会事件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机会,所以要带领他们关注真相,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让下一代成为比我们更加文明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