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习惯是花钱买时间,穷人的习惯是花时间省钱


  富人的习惯是花钱买时间,穷人的习惯是花时间省钱。

  具体点说,富人买东西,需要什么,了解行情价,相信确保品质,该掏钱就掏钱,只要不被宰,不会为了小数点后几位的差价耗费过多时间,而且买东西尽量买贵的,因为从普遍意义上说,越贵的东西,不好的概率越低。当然,这个贵,也是相对的,比如李生的手表是西铁城的,不贵,但在同类手表中西铁城也是最好的之一,而且,李生会买一只几千块钱的西铁城手表给自己戴,但绝不会为了这只西铁城手表跟店员砍价砍到天黑。

  更进一步的,富人们的习惯,能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做的事儿,尽量花钱让别人做,自己的时间用在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事情上。

  穷人就不一样了,穷人买东西,非得把自己弄成个专家一样,比如买个电饭煲,最后理论研究到专家级程度,目的,就是为了在市场上千种电饭煲中找到那台符合自己预期并且是最便宜的那一只。最后,很可能真的找到满意的(据观察,更大的可能性还是最终买回一只廉价的蹩脚货,并从主观上期望这个蹩脚货的价值会超越其价格),自己也真成了电饭煲专家,然而,穷人这辈子会买几只电饭煲?把自己变成专家所耗费时间换来的所有知识,从他买到电饭煲的那一刻起,变得一分不值,而这些知识给他带来了什么,省了一二百块钱吗?

  另一方面,穷人凡是能DIY的东西,绝不花钱找人替自己做,因为虽然这会耗费大量时间,但这样可以省钱。

  以前,我以为富人是因为富了,才花钱大手大脚,不精打细算,后来明白了,是因为他们懂得花钱换时间,所以才会富。

  至于换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富人们当然知道时间应该用来干什么,但穷人们往往不知道。

  人们之所以重视金钱甚于时间,是因为金钱带来的物质满足是肉眼可见的。而时间带给我们的价值,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你愿意选择价格更高的直飞航班,还是中途停留时间较长的廉价航班?愿意为获得更多时间而放弃金钱,还是愿意为赚更多钱而牺牲时间?

  Ashley Whillans团队研究表明,选择前者,更重视时间的人,往往年纪较大、工作时间更少,并且更可能从事支援工作,也尽更多公民义务。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满分为10分的幸福感评测中,得分比其他人高出约0.5。这一差距大概是人们婚后幸福感提升数值(平均值)的一半。

  通过调查6000多名居住在荷兰、丹麦、美国和加拿大的在职成人,花钱购买时间的人们更满意自己的生活。而时间带来的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丰富社交。在Ashley Whillans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lizabeth Dunn开展的三个研究中,重视时间甚于金钱的调查对象和同伴有更多交流。研究显示,他们和新同伴交流的时间比更看重金钱的人多出18%。即使是短暂的互动,也能对减轻压力和提升幸福感起到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时间加深情感。在对处于恋爱状态的4300名美国人进行的九项研究中,Ashley与同事发现,重视时间甚于金钱有助于拉近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更受益于购买省时服务(如叫外卖、叫家政服务等),以获取更多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此外,在这种服务中,同时可能避免因不体贴伴侣引起的一些不快。

  时间成就更好的事业。重视时间的人,更有可能追求他们热爱的事业。研究发现,看中时间的大学毕业生,更可能选择提供内在报酬的工作,并在一年后幸福感大幅提升。如果人们真正享受自己的工作并因此感到更加幸福,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也会提升,并且不太可能辞职。

  相比花钱买物质产品,人们对花钱买时间感到更加愧疚。比如当我们花钱雇别人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任务时,会被贴上“懒”的标签。为了避免这样的内疚感,我们会选择不外包,从而加重“时间荒”带来的焦虑。

  此外,我们还会高估享受一次体验所需要的时间,导致很多零碎的空闲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终白白浪费掉这样的时间。要知道,花5分钟和同事闲谈,或是用20分钟在椭圆机上锻炼,往往对情绪有着超乎想象的改善。

  另一个误区是,我们总会认为:未来能够拥有比现在更多的时间,从而牺牲掉现在的一些时间,留给以后享受。但如果你不懂得享受当下,到了未来,你依然不会有更多时间,只不过是在重复同一个错误。

  因此,想要获取更多细微的幸福感,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基于时间做决策,而非金钱。

  1.购买时间。

  花钱购买时间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每天的消极体验。

  将杂务外包:以适当价格将不喜欢的任务外包,如雇人帮你整理房间、排队买票、组装家具、挑选衣服等等...这些很多人看来觉得有些奢侈或负担不起的服务,可以帮助你缓解压力,这一点即使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同样适用。但要注意,过度外包也会让人感到时间失控,反而降低满足感。

  清楚具体想放手哪项任务:其实我们一般只讨厌杂务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完全不享受这项任务。比如大多数人喜欢烹饪,只是懒得去想做什么,以及去商店购买食材。将你最不喜欢的任务或其中某一部分任务外包,就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做你最喜欢的那部分日常杂务了。

  少做性价对比:寻找最高性价比所花费的时间,往往比你省下的钱更有价值。比如为了更便宜的汽油,开车去更远的地方;或为了找同一件衣服的最低价格,逛很多店铺;不仅如此,经停航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在错过转机或飞机延误的时候...这些往往只能省下很少的钱。

  购买优质时间:通过以上方式得到更多时间之后,可以用这些时间陪伴亲友,或做一些能够提升幸福感的事。每次准备购物时,可以问问自己“这次消费会改进我对时间的使用吗?如果答案是不会,你需要再想想究竟是否需要购买。

  2.从个人活动中改变。

  规划未来时间:不要认为把闲暇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会产生紧迫感。如果我们不对周末做任何安排,反而会浪费掉大量时间。做好规划,不要被动的消磨时间。

  主动娱乐:社交、锻炼以及志愿活动等个人追求,可以让人耳目一新。主动娱乐缓解时间压力,效果比被动娱乐(看电视或纯粹放松)好得多。

  延长吃饭时间:Ashley Whillans与巴黎科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omain Cadario调查了1.2万名法国和美国成人饮食习惯,发现法国人在吃饭上花的时间多得多。美国人则花更多时间选择食物,而非真正享受食物。因为法国人花更多时间品尝美食,从吃饭中获得更大满足感,从而缓解他们的压力。

  结识新朋友以及帮助他人:虽然和不认识的人搭讪很难,但却可以提升幸福感。此外,志愿工作不仅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还能增强时间宽裕感。

  花更多时间体验视觉震撼或旅行:当我们观赏太平洋全景等宏大壮阔的景色时,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这样的视觉震撼能强化我们的时间宽裕感。这也解释了为何风景观光、热带旅行或仅仅仰望天空几分钟,都能够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

  3.从工作中改变。

  买回通勤时间: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的过程中,不要坐着不动。做一些娱乐活动,或处理工作。这些碎片时间可以让你提前离开办公室,有更多时间陪伴亲友。

  要求更多时间:紧张的工作日程是造成时间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员工在有时间压力时,交付的成果可能也不理想,不仅自己感到不满意,也会让上司失望。你可以提出适当宽延期限,以便发挥出最佳水准。这样并不一定会被贴上能力差、不够上进的标签,员工往往容易高估自己可能给管理者留下的负面印象。

  学会说不,但不要用时间当借口:和时间有关的借口,有很高的社交成本。研究发现,以没时间为借口的人,不那么讨人喜欢或值得信任。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个人可控的,毕竟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拒绝别人时,即使真的没有时间,也要说清楚你是受到个人不可控制的因素影响,比如家庭义务或计划外的旅行。

  以上方式,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去解决时间匮乏为个人带来的问题。下周,我们还会继续探讨作为雇主,如何为员工提供帮助,让他们通过重视时间甚于金钱,获取更多幸福。

  回到今天的话题,我们总会认为,用金钱换时间是有钱人才会做的事,其实并不一定。

  处在勉强糊口或财务状况十分紧张的阶段,的确很少会考虑“时间的幸福值”。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基贝拉,省时服务的市场依然存在。那些平均日收入仅为五美元的女性,有时也会付钱请其他人洗衣服或者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