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二十年:浦东大开发


        浦东是上海市黄浦江以东、川杨河以北,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就曾在《以上海为东方大港》中,论述了构建上海、开发浦东的设想,但未能如愿。此后数十年中,与繁华外滩隔江相望的浦东依旧阡陌纵横、河浜交错,一派南方乡村景象。

 
       1990年,这一地区与全国经济形势相比并无特殊之处: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字,浦东地区该年度城镇职工人均工资2900多元,农民人均收入1310元,生产总值只有60亿元。正是在这一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发、开放浦东——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月30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宣布了国务院同意在浦东新区采取“生产性三资企业减免税率,允许外商投资兴建能源交通项目、增设外资银行、兴办第三产业”等十项优惠政策和措施。9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向中外记者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九项具体政策规定,批准建立浦东外高桥保护区,从此,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随着跨国公司、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纷纷踏上这片处女地,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浦东迅速崛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俗语永远成为了历史。寸土寸金的浦东,不仅是上海经济崛起的象征,还带动了长江三角洲以及中下游地区沿岸城市的发展,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2009年,经过区划调整后的浦东面积拓展到1210平方公里。2020年预计建成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都将坐落在浦东新区,浦东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000亿元,与今天相比增长60倍以上。(首发2010年4月5日《环球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