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9-7-21
 
  三千年中医药发展史是一部记录中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抗争并努力争取健康长寿的奋斗史。不同的时代都有无数学者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着中医药学术防治理论,并留下了他们在医学不同领域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著述可谓浩如烟海,成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化繁荣、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理论指导实践,在三千年的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认知的飞跃,成为了时间坐标上的三大高峰。第一次理论飞跃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为了至今仰奉的圭皋;第二次理论飞跃是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并创立六经辩证用于外感病研究,成为了伤寒病辨证论治的指导性理论;第三次理论飞跃是清•《温病学》的问世,创立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用于外感温病范畴的指导,从而发展和完善了外感病辨证论治体系;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中医学外感病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和西医学的崛起,使外感类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社会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使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和妇科杂症等集中涌现,排在死因前五位的全都是复杂性内伤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西医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对这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机复合、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和多维治疗靶标的内伤病来说,中西医临床均感棘手,现有的理论均不能对内伤病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容纳解释和说明,从而限制了中西医学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学术发展。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笔者在30余年内科临床实践中,始终不忘对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发现了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在运动规律源于阴阳运动并用阴阳证治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形成了系统的阴阳证治学理论体系,成为了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理论,填补了中医药学内伤病辨证论治理论空白,发展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用中医药防治复杂性内伤病的阴阳证治学理论与临床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临床疗效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引起了中医药学认识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从而使中医药理论体系从外感病到内伤病都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并迎来了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研究高峰。是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之后的又一部关于内伤病诊疗与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理论专著。从古代的阴阳文化、《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景岳全书》的阴阳思想到现代的阴阳证治学,前后经历了三千年的阴阳思维哲学与医学的漫长发展历程,首次实现了从阴阳文化到阴阳科学的跨越,并成功指导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临床实践,为广大内伤病患者进行最有效的整体性最优化低成本智慧型一站式康复治疗和健康长寿治未病带来了曙光,为人类彻底征服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复杂疾病对健康的威胁提供了选择,凭借阴阳证治学的理论价值和临床疗效,必将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学术地位。阴阳证治学是对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将成为继《黄帝内经》、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清•《温病学》之后又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并具有里程碑意义。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认识的任务是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认识层次又分感性、知性与理性三种境界,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运动规律及其本质全体的科学揭示。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已知和规律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从个别性推引出普遍性的为归纳推理为西医所尊崇,从普遍性推引出个别性的为演绎推理为中医学所采用。推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思维工具,是判断之间矛盾的展开,概念和判断又总是推理活动的结果,概念组成判断,判断组成推理,从而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并由此形成理论。抽象性和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以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的形式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更能够提高人们实践的自觉性。概念的抽象性越高、间接性时空越大则理论性就会越强。阴阳作为古代传统文化思维和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经过两千多年中医学阴阳理论推理与求证,终于在21世纪内伤病集中涌现的时代,迸发出了它深蕴其中的哲学科学化价值得以通过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加以彰显。阴阳证治学从立论之初就声称理论的目的、观点、信念、方法、技术、标准、范式及其根本任务,均为解决内伤病时代难题和养生长寿治未病而奋斗,也只有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更能够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相关问题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容纳解释和说明。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史上阴阳证治学是继《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三阴三阳阴阳内涵、明·《景岳全书》的阴阳学术思想之后的又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大家知道,理论的创新必须是对原有领域认识研究范畴及其学术水平的超越才能得以实现。量变引起质变,当旧范式面临反常和危机,为新范式所取代时,便导致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标志着科学发展的重大转折,预示着科学理论的革命性演变。面对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等世界医学难题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面对中西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尴尬现实,面对医学主体的理论困惑,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等时代问题,面对卫生经济转型升级和医学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我们率先以舍我其谁的职业使命与担当,以问题为导向,遍阅中西医典籍而上下求索。为解决严重困扰医学理论与临床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难题,通过十几年反思和努力,终著成从物质世界的关系和属性层面切入、以阴阳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思维模型为科研路径、以阴阳调节为基本内容、以阴阳调节剂为重要防治手段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服务于临床,并成功物化成项目并进行产业化实施而惠及民生。在撰著过程中,从祖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与中医学中吸取营养并寻找文化、理论与学术自信。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经十余年努力撰著完成并得以临床广泛求证证明: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大道至简。 
 
本节所阐述的阴阳证治学的哲学指导与创新发展,从中医学用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解释生命健康疾病与寿夭、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对阴阳证治学理论构建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贯穿于阴阳证治学理论始终、自然辩证法思想对阴阳证治学理论体系构建产生了深刻影响、阴阳证治的时间空间及其功能、阴阳证治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阴阳证治学在中医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等方面不难看出,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即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因为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旗帜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正是由于东西方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切入层面、逻辑起点、科研路径、思维方式、哲学基础、文化母体和人文背景不同,才形成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主要研究形下之器既物之质的西医药学体系,不惜丢弃人体自身、人与社会自然相联系的巨大信息流而将人体从整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到基因逐级切割细分以一探究竟。其结果是虽然将事物描述和反映的很清楚但信息丢失殆尽,不能整合解释和优化解决生命健康与疾病运动变化等规律性问题,使生命科学理论碎片化,更由于人财物力消耗巨大并且引发环境污染而不利于科技的节约和从简,更不符合绿色环保节能等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同样道理,由于东西方医学产生的文化母体和哲学基础不同,才形成了以哲学为基础的主要研究形上之道既物之事的中医药学体系,最大限度地收集和保留人体自身、人与社会自然相联系的巨大信息流并通过天人合一、主客合一、道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的整体观和气化阴阳的辩证观探究事物,以关系和属性为本体,通过建立人体阴阳理论证候、理论证候、类症候和具体症候等宏观秩序来规范和调控微观物质世界能量信息运动的速度状态和规模。其优势是对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及其相关医学难题,可以通过哲学反思和阴阳证治学探索,总结规律掌握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阴阳证治——调和治平、属性方药——治调防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等关于生命健康疾病与寿夭的阴阳运动规律探索和把握。通过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临床运用,可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对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因防治手段的药食同源性可有效降低人财物力消耗且节能环保,符合幸福、包容、绿色、节能经济运行方针,属于低成本医学范式可谓大道至简,对医学供给侧改革具有方向性引领。以此推动中医理论研究疆域从局部向整体、从现象向本质、从知性向理性、从系统向综合、从宏观向全息、从结构向关系和属性等高层级时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