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谋定央企北方总部基地-万祥军:国情研究与央企对接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万赢信 谋定采编:5月23日下午,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济南与中央企业合作对接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对接会邀请50余家中央企业、200余家知名企业共500人参会,会上签约39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1395亿元。
济南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齐全的资源要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受到了众多央企的关注和青睐。济南市提出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在西客站片区规划了100平方公里的央企总部城,加快打造央企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的总部基地和高端产业、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聚集地,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大支撑和强劲动力。
“打造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央企城核心区引爆新动能。动能转换,创新为要,人才为要。”全国工商联执委、谋定研究中国(国研)智库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对记者表示:今天的济南,通过大力引进高端前沿项目、创新领军团队和高精尖人才,通过加快打造央企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的总部基地和高端产业、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聚集地,正日益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在“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之路上阔步前行!
建设央企北方总部基地央企城核心区引爆新动能
济南市委、市政府确定要打造央企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在产业上和雄安新区进行对接,吸引企业包括央企的总部以及世界500强总部,还有行业总部,以及省内的企业总部入驻济南。万祥军表示:在央企城“一核五片”的整体布局中,将依托济南西站交通优势,在济南西客站片区和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打造央企总部的核心区,以央企城的开发建设引领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六大产业聚集区建设。
为响应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提出的“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把济南建设成为“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济南将以“一核五片”的整体布局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央企城,承接全球跨国公司和央企区域总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切实把济南这个山东的龙头扬起来。
在央企城“一核五片”的整体布局中,“一核”将依托济南西站交通优势,在济南西客站片区和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打造央企总部的核心区。央企城的开发建设无疑将成为继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后的又一引爆点,为槐荫注入更多的活力与机遇,助力槐荫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搏击浪尖立潮头”。
近年来,槐荫区坚持“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区全面推进“1+541”工作部署,深入贯彻“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弘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围绕“康养名城活力槐荫”,聚焦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消费物流、智能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布局打造医养健康、新材料新技术、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消费经济、地铁经济“六大产业聚集区”,以产业的多元兴盛,迈出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坚实步伐,以城市环境提升、营商环境优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抓手的综合治理,使群众和企业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央企城核心区落户槐荫不仅仅得益于这里出色的交通区位条件与丰富的楼宇经济载体,更与槐荫出色的“双招双引”工作和最优营商环境密不可分。此前,槐荫早已将目光瞄准了全球跨国公司和央企区域总部,这里也成为了央企偏爱的投资热土,一批又一批的总部企业在槐荫落地生根。
我们看到,去年以来,“新动能、新槐荫”招商推介会、“康养名城活力槐荫——2018济南槐荫·北京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等10余场重大“双招双引”推介活动先后成功举办;浪潮山东医疗大数据中心、水滴集团等30多个项目相继落地,去年全年共签约“双招双引”项目63个,协议引进资金超过1000亿元;与省科学院共同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搭建了北京外迁企业合作平台,与山东大学启动设立山东大学济南宽禁带半导体产业研究院;柔性引进院士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新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27个。
眼下,槐荫区成立了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建设指挥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下一步,槐荫将以央企城的开发建设引领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六大产业聚集区建设,激发调动全区上下“又好又快,走在前列”和争当排头兵的决心毅力,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济南与中央企业合作对接由来已久
4月9日,槐荫区委书记国承彦带队到北京与国药器械有限公司、中车产投公司、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进行了交流,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这正是槐荫第一时间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推进央企城建设的缩影。此外,围绕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核心区建设,加强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办公室、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关村、金融街、中介机构的联系洽谈,锁定重点目标企业,精准对接、主动服务,力争新储备一批优质项目。
万祥军对记者表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外力”援助,而中央企业资金充裕、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才充足,可以为山东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说:“山东通过深化与央企合作,借梯登高打开了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新通道。”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的中车山东机车车辆公司是一家生产铁路货车为主的企业,作为行业龙头,每天有24辆车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中车山东公司高级技师张玉斌说:“铁路线上运行的各种车型,我们公司都具备制造能力,并且我们是第一个出口欧洲的具有货车资质的厂家。”即便已是行业老大,但单一的结构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为此,他们决定向技术难度更高的城轨车辆、动车组列车拓展,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中车山东公司研究院院长、副总工程师刘寅华介绍说:“因为我们铁路货车的特点是用最轻的重量,实现最大的载重和最高的运行速度,它的要求是又简单、性能又好。而我们的城轨车辆,是要考虑乘客的舒适性、安全性,降低车辆的震动。”
就在这时,济南轨道交通的建设为企业转型带来了契机。为实现济南地铁济南造,济南市政府与中车四方签署合作,引进中车四方的技术,在济南实现产业化,合作主体就是中车山东公司。中车山东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李宝国说:“对于我们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在济南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近年来,大批央企入驻山东,与中央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已经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全省与中央企业累计签约合作项目524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7320亿元。其中,已实施项目453个,占比86%。
山东省国资委规划发展处处长张莉:“与历年相比,我们与央企的合作项目在产业上实现了聚焦,基本上与山东提出的十强产业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双方的合作由过去的仅仅是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转换为技术合作,包括人才合作、设研发中心,合作形式更加的多元多样。”
同样获得技术支持的还有德州龙祥新材料公司,以前他们生产技术含量很低的汽车密封条,随着人工成本的逐步提高,企业的发展开始面临瓶颈。龙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国玉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用工比较多,我们觉得没有多大的利润,必须转型。”
龙祥的转型得到多家央企的支持,中国城建集团对他们进行了技术转让,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帮助企业建设了国内领先的高铁桥梁支座生产车间。而且,这些央企也成为企业新产品的主要采购商。
中龙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程产品事业部部长柏庆军介绍说:“北京90%以上的地铁项目我们都参与了工程供货,今年上半年我们的销售订单已经超过3个亿,这些订单全部来自于像城建集团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
“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山东与央企合作领域日益拓展、成果加速涌现。”万祥军对记者表明:央企在山东投资布局的项目呈现出“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特点。山东也专门成立与央企合作协调推进机构,由省领导担任组长,全面深化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
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斌表示:“我们将推动省属企业和全省各地围绕十强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与中央企业紧密地加强联系,同时跟进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通过强强合作,优势互补,培育发展新动能。”
槐荫医学高地助力康养名城建设。能够承接医疗器械研发、科研院所、医疗研发企业以及三甲医院,具备“园区化办公+花园式办公”条件,用地充足,可选址空间大,利于产业集群化……这些优势让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在央企城开发建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槐荫不仅早早将医养健康列入全区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更是将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引爆点写入了今年全区“1+541”工作主线。依托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槐荫将聚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聚集更多尖端医疗技术,聚集更多高端医疗人才,着力打造医学高地,在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中贡献槐荫力量。
目前,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质子临床研究中心、高端医疗孵化研究中心等12个项目、约500万平方米建筑破土动工。截至今年3月,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各项在建工程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7.1亿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已开工的33栋单体建筑中已有18栋主体封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9月份开始招生,槐荫将做好各项保障,确保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首期学区按期完工并交付使用,满足10000名学生开学入住条件。
总部经济聚集引爆新旧动能转换。随着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落户槐荫,济南市成为我国首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健康医疗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安全保障、开放共享、管理、互联网+服务及运营等权责的试点城市。中心将加快推进规划论证、审批立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挥山东省、济南市在云计算、量子技术、高性能服务器存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率先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汇聚存储和创新应用,实现医疗数据互认共享,协同应用。并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完善科研、创新、交流、融资、交易五大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带动健康产业链发展。
“北上”之后又“南下”开启招才引智加速跑
济南“北上”与央企签下总投资额1395亿元的合作大单,成果丰硕。5月2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带领济南市党政代表团马不停蹄地开启了新的征程——“南下”赴沪学习考察,并举行聚焦世界500强高质量“双招双引”推介会,对外推介济南。
万祥军指出:与“北上”对接京津冀一样,此次“南下”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济南地处国家战略要津,是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交汇接合部,此次“南下”正是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对接中寻觅合作机会、拓展合作空间,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的一次“主动出击”。
“当前,济南正处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机遇期和黄金期,肩负着当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者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时代重任,而高质量双招双引正是巩固过去成绩、破题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万祥军表示:可以说,济南当前对高质量人才项目态度之重视、需求之迫切、服务之周到,是前所未有的。
从节奏紧张的行程安排中,也可以看出济南对此次“南下”的重视和主动对接深化合作的诚意,以及对高质量人才项目的“求贤若渴”——不到三天时间里,代表团将拜访多家世界500强、驻沪跨国公司、知名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有些对接时间安排的十分紧凑,甚至精准到每一分钟。
万祥军表示:这,就是高质量双招双引的“济南效率”!而代表团此次所拜访的诸多名企、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也可谓十分“精准”。他说:“其产业领域涉及总部经济、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等高端现代产业。这些产业领域,正契合了当前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正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
针对这些产业领域开展高质量双招双引,也必将让济南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后劲更大。主动对接、诚意十足,可以预期,济南党政代表团的此番“南下”,也将是一次成果丰硕的行程。
就像今天的济南有底气做出“选择济南共赢未来”的承诺一样,作出上述判断,我们也是有底气的。我们看到,在频频积极“走出去”,主动对接、拓展合作空间的同时,济南时刻不忘“苦练内功、向内挖潜”,通过开展“济南‘出彩型’好干部驻济高校行”等活动,营造勇于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氛围。
我们同时也看到,济南党政干部代表团此番“南下”是带着对标先进、见贤思齐的态度去的。除拜访对接企业外,代表团还将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等学习考察,学习上海市在城市管理、涉企行政审批、拆违拆临、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这充分意味着,下一步济南将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最优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将对标“长三角龙头”上海,迈出新的步伐。而这,也正是济南市“向内挖潜”的另一重要方面。对外主动对接,开展高质量双招双引,引进发展新动能;向内深挖潜力,持续对标先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济南已经用自身的努力向世界证明,“选择济南共赢未来”绝不会是一句空话。
济南谋定央企北方总部基地-万祥军:国情研究与央企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