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除了电影投资流程以及收益的进阶知识与道理。
电影投资在电影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是投人还是投项目。
电影投资要的是收益,而影响收益最大的是退出机制。在电影投资领域,目前的退出机制集中在影院票房上,在其他衍生品销售和版权销售方面的收益很小。影片在影院上映后的很短时间内,一次性决定成败。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模式,短期市场效应和大众取舍成为考量投资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投资领域,通常投资者考核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行业的发展,二是项目本身,三是团队。电影是带有文化、艺术和技术属性的商品,属于创意产业。行业性质与互联网,能源或高新技术等不同,而电影是由单项目组成,第一个项目成功了,不代表接下来的项目也成功。很多大牌的制片人、导演都经历过高峰后的滑铁卢。因此,电影投资的过程不可控性,风险和成功不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投资电影,首先要对项目本身进行严谨深入的评估,如市场调研,剧本创意,主创人员团队组成,拍摄计划与方案,发行与宣传计划,衍生品市场等等。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风险点。缓释与控制风险,除了在前期要做好周密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提前预警或及时处理,这就需要制片人在执行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另外一方面,电影创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剧本写的很好,看点多,冲突激烈,能强烈地带动读者(不是电影观众)进入情境;剧组的成员也好,导演和演员都有知名度,但拍出来的就是不好看,吸引不了观众。原因可以列举很多,如拍摄临时改计划,主创人员之间有不同意见,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或成片的风格跟预先想象的不符等等(被广电总局“一剪梅”的不在此讨论)。因此,投资人在前期如果单纯就项目来判断,不能保证影片顺利制作完成,保证质量。还需要对执行的人, 即制片人进行判断。
有一些案例,电影投资人有意识地投资自己偏爱的电影项目,如与自己人生经历形似或能引起共鸣的,有自己倾心热爱想极力推动的事业等等,如果投资回报评估与个人偏爱能兼顾,当然最好。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失败告终。说到底,投资毕竟是一门生意,不是慈善(当然,国家扶持或公益项目不再此列),投资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风险意识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早期个人化、作坊式的操作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目前电影市场商业化、专业化的运作。一部电影,从剧本的筹划开始,到融资,立项,拍摄制作,发行宣传,直至上映,都要求制片人和团队面对更严谨、专业和“苛刻”的投融资平台。这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投资人要深入地了解电影创作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和商业嗅觉;制片人要由创意地挖掘和发展项目,对项目有激情和热情,系统地管理团队,把握项目的质量和进展。这样,双方才能达成共识,互相信赖,发展长期的,固定的合作关系。 如果一个职业化意识浓厚,专业能力很强,对创作和执行都有很强责任感的制片人,作出的作品一直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商业意识和良好口碑,为什么不投人呢。还是那句话,项目最终是由人做出来的。 当年互联网鼎盛的时候,中国有无数的新兴互联网公司找投资,扩大发展。但为什么只有不多的公司能够成功拿到投资,并发展到今天呢?(当然也有风险投资失败的案例)。当年马云单枪匹马去日本与软银(Softbank)的孙正义谈判,见面不到10分钟,孙正义就决定投资阿里巴巴。据传,除了互联网交易平台这个概念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机遇外,主要就是马云的那股劲儿,让孙正义看到了创业者的斗志和成功的自信。
因为电影项目的不可复制性,每一个新的项目对于制片人来说,都无疑是一次再创业。成功的制片人都有什么呢?创作激情,管理意识,健康情感,创新精神,坚强意志,自信,战略眼光,勤奋顽强,求真务实,顾全大局,良好心理素质,竞争意识,敏感的市场嗅觉,良好人际关系和旺盛的精力。
我们期待着中国能有越来越多出色的制片人,制作优秀的电影。资本,自然会向这些优秀的资源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