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学校与目前的“双一流”与“双高”


 柴福洪

 

2019年是5G元年,十年后就是2030年,因为通讯技术的先进性,信息垄断成为不可能,到那时候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呢?谁也说不清楚。但根据当前学校或者说国民教育系统会有哪些改变呢?改变,是对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明显弊端的改进与改变,这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现象。

 

1、十年后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目前是不公平的,优质学校的本质是优秀教师资源集中,优质课公开,就公平了。从理论上讲,全国有一所特优质基础教育的学校就够了,讲课视频全国网上平台公开,各学校自选,学生自选,随时随地都可以听课,非讲课学校只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解答问题,教师职业不再是备课、讲课、解作业了,而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锻炼身体等等。这时候就是素质教育了。

 

2、十年后的高等教育

而高等教育分成两大类,一是研究型学习的大学,一是职业型学习的大学。前者是培养社会精英人才,学习以知识为主体;后者是培养社会职业人才,学习以技术技能为主体。

研究型学习的大学,不是现在学校划分出的高水平、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按专业来划分的,某所大学若有世界一流大师的教授,学生才去报考。大学的大师级教授讲课是不公开的,公开的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师。MOOC是普及型、大众的高教课程,世界一流教授的课程才是大学最优质资源,处于大学垄断状态。

职业型学习的大学,是除研究型大学以外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占高等教育机构与学生规模80%以上的教育资源。学校主体硬件再不是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而是生产车间和实训室。教师在企业劳动岗位与学校教学岗位之间轮换,大国工匠与职业大学教授的同一性成为普遍现象。职业大学教授既是研究型大学的高才生,又是企业的实践能手,更是教学岗位的优质教师。

 

3、十年后的学生与学习

从学生角度看,全国高考仍然存在,只有通过全国高考才能甄别出人才类别,十年后,研究型大学寻找的不是高考高分学生,他寻找的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极度偏科的学生,即在某一科或几科有特别爱好、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除创新人才外,都是职业大学的学生。

目前,大学学生一旦被大学录取,就没有再选择的机会,十年后的大学学生,可以在高等教育学习平台上听任何学校非一流教师的课。

尤其是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学生的自由度非常高,注册一所高校,课程在全国所有高校中自由选择,最终毕业可按条件选择一所学校通过测试,拿到测试学校的文凭,不会一考定终身,学习过程才定毕业文凭,许多学生都拿不到外校的文凭,本校课程又没听,只有学习经历、没有成绩学习证明。大概有20%的大学生拿外校文凭,30%的学生拿注册学校文凭,30%的学只能拿学习课程证明,不够任何一所学发文凭的条件,15%的学生只能拿到很少几门课程的证明,还有5%左右的学生基本没有完整学习规定的课程,完全按自己的性趣混时间,最后不得不参加培训课学习,以找到混饭吃的工作。

 

4、目前的“双一流”与“双高”建设计划

根据以上预测与推测,本科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培养世界一流大师级教师。职业高校的“双高”建设计划,是要到企业去挖大国工匠型人才,且愿意从教,有教学基本素质的人到学校任专业建设主力。

研究型大学质量标志是淘汰低质学生,高等职教质量标志是职业技术技能超群。前者为精英教育,后者为大众教育。

高考不是考知识量,而是考创造力、创新素质,研究型大学招生,尤其是研究生招生,必须选择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甚至要找极度偏科的“专业学生”。

中国职业教育转向任务重,大批普通本科高校转为职业高教,现有高职院校转向技能教学,是“双一流”与“双高”建设计划的前题条件,没有完成转向,“一流”与“双高”计划就会落空,这是中国高教分类迟迟没有推进。所带来的高教旧债。

教师是社会培养人才的“生母”,他的收入与社会地位比公务员收入需要倍增,公务员不是创造型人才,他的职业要求是遵规守制,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是创造。

素质教育要从幼稚园开始,孩子越小,素质教育的效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效率直线下降。到大学学习的都是成人年龄了,可塑性低。所以,基础教育教师分成文化课教师与素质课教师两类,是尊重人性发展规律的必然。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与被管理能力培养不可或缺。

 

 

                                       2019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