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胜乔
清明节回邵东皇帝岭江子冲老家扫墓,忆起父亲曾说,湘中陈氏始祖是伯万公,老邵阳县陈氏开派祖是甲九公。按清光绪三十三年四修族谱,我们邵东皇帝岭江子冲陈氏多数是甲九派荣公房详公支派正位公后裔,我属远字班,班名叫远招,伯万公传到我这一代,是第三十七代。
1993年修族谱,父亲负责抄录本房(惟三公后裔)信息,兢兢业业,夙夜不懈。我帮着誊录,他一再对我说,修谱是大事,要细心,马虎不得。
父亲当年嘱我,我正年轻,如今他不在,我已进入中年。岁月荏苒,使我思考“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因此写了这篇《邵东皇帝岭陈氏源流记考》。
据清光绪四修族谱等资料记载,湖南陈氏始祖伯万公(约853-949年)字顶一,号金锋,生于唐朝末年,原居江西泰和县,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以七十高龄,任武军节度使兼湖广都招讨宣抚防御使,率三子元和、亨和、利和子孙四代,奉旨平定南蛮,遂定居新化鹅塘。后晋天福十二年(949年),伯万公及夫人赵氏相继去世,合塚葬鹅塘金台山。
伯万公夫妇在世,各房子嗣日益增多,开始外迁,其中:
元和(第二代)生三子陈翔、陈羯、陈羝(第三代),因陈翔为川蜀新井令,元和公送孙子陈诩(第四代)入川定居阆洲(今四川省南充市)。陈诩在四川生二子昭文、玿文(第五代),昭文生省华、省时(第六代);
亨和(第二代)生一子陈羖(第三代),迁居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县);
利和(第二代)生一子陈朔(第三代),迁居湘乡。
查史籍可知,伯万公官至都督,自他往下连续八代,皆地位显赫,其中,到四川南充陈诩那一脉,到第六代陈省华、第七代陈尧叟、尧佐、尧咨父子四人达到顶峰。陈省华字善则,生于939年,进士出身,官至北宋左谏议大夫,卒赠太子少师、秦国公。长子陈尧叟是端拱二年(989年)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三子陈尧咨是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兄弟三人俱拜相,世称“三陈”,父子四人皆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也是状元,又称“陈门四状元”。陈门殊荣,连司马光都称赞说:“三子接踵为将相,子孙繁衍,多以才能致美官,棋布中外,故当世称衣冠之盛者推陈氏。”
据族谱记载,陈省华妻冯氏太婆是名符其实的寿星,活了108岁(期颐有八)。皇帝招她入宫,诰封燕国夫人,赐御制锦帐锦图。皇帝还为她写了一首诗:“一妪鹤算,三子龙章。终温且惠,象服自宜。”
省华公之后,尧叟三兄弟做出“三宗返湘”的决定。三宗者,即陈尧叟之孙永宗(师古之子),陈尧佐之孙康宗(述古之子),陈尧咨之孙齐宗(敏古之子),三人奉遗命负冯氏太婆所得锦图返回湖南新化鹅塘祭祖,见地方肥沃,于是迎各家属回鹅塘居住。(注:“三宗返湘”只是陈省华后裔中的一部分。因“三尧”兄弟长期在北宋首都开封做官,大部分后裔居河南,部分居四川等处)
从伯万公到“三宗”,陈氏世系衍进为:伯万公(第一代)生三子元和、亨和、利和(第二代),元和生陈翔(第三代),陈翔生陈诩(第四代),陈诩生昭文、玿文(第五代),昭文生省华、省时(第六代),省华生尧叟、尧佐、尧咨(第七代),尧叟生一子师古(第八代)、尧佐生述古等十子(第八代)、尧咨生一子敏古(第八代),师古生永宗(第九代)、述古生康宗(第九代)、敏古生齐宗(第九代)。
“三宗返湘”后,再次分迁始于第十一代,迁徒地主要是今邵阳市各县。
永宗公之孙,祖一公(第十代)次子奉二公(第十一代,字彥昌,别号功服)由鹅塘迁潊浦窑头等处。到第十二代,奉二公的长子文礼、次子文仁仍居溆浦窑头,三子文成迁居隆回二都洞下,四子文贵迁居隆回二都大湾等处,五子文仕迁居隆回二都桥等处。
同时期外迁的,还有省时公(省华公亲弟,第六代)的后裔,同属第十二代的文定、文明(发古公位下祖五公之孙,奉七公之子)居湘乡县,文杨(发古公位下祖七公之孙,奉八公长子)居新宁县,文彩(奉八公长子)居安化,文标(奉八公三子)居常德武陵源等处。
永宗之后,陈氏到邵阳邵东开派者之一是甲九公,伯万公传至他,是第十八代。
据四修族谱记载,“甲九公配王氏,明洪武年间从新化鹅塘迁居邵陵南路谷州竹山铁禾场(今邵阳县谷镇清水村)。生一子朝富(第十九代),朝富生一子弥秀(第二十代),弥秀生五子必荣、必华、必富、必贵、必海(第二十一代),必华无后,必荣生三子铭、锦、鏻(第二十二代),必富生二子瑄、聪(第二十二代),必贵生一子贤(第二十二代),铭公生二子详、让(第二十三代)。”(注:甲九公亲兄甲八公迁居益阳桃花江)
要说明的是,甲九公非终生居邵阳谷洲,而是后来迁居邵东皇帝岭(具体地点在高桥沙坪一带)。据四修族谱记载:“甲九公生没不详,葬邵陵开化都银杏岭,配王氏,葬仁风都黄帝岭野障山道士坪,均勒碑,生子一,朝富。”
查史籍可知,明清时期的开化都,在今邵阳县境内;仁风都在今邵东县境内,地域包括简家陇、皇帝岭和野鸡坪的大部分,其中的皇帝岭在明清称“黄帝岭、邪姜山、野障山”,该山北面山脚下有一个地方叫道士坪(属高桥沙坪),甲九公妻王氏太婆的墓就在那儿。至今每年清明节,我们皇帝岭江子冲陈氏仍到那儿扫墓。
甲九公妻王氏太婆葬邵东皇帝岭,说明甲九公夫妻居住皇帝岭。但有一点让人费解:王氏太婆葬在皇帝岭,为何甲九公却葬在距她一百多里外的邵阳银杏岭?我向不少人请教此问题,答案众说纷云,其中一说较可信,即甲九公迁居皇帝岭后,心系故土,生前要求儿子朝富公,在他死后将他葬回邵阳县。另有一说,甲九公在皇帝岭沙坪结婚生子,后来王氏太婆去世,他携子返回“南路”(老邵阳县南部,今邵阳县)。
从“三宗”到甲九公,陈氏世系衍进为:永宗(第九代)生祖一(第十代),祖一生奉一、奉二(第十一代),奉一生文显(第十二代),奉二生四子文礼、文仁、文成、文贵(第十二代),文显生君晚(第十三代),君晚生仲孝、促烺(第十四代),仲烺生恬(第十五代),恬生六五(第十六代),六五生辛三(第十七代),辛三生甲八、甲九(第十八代)。
甲九公后裔各房分居邵阳邵东各地如下:
详公、让公(第二十三代)后裔居竹山(属邵阳县谷洲清水村)、黄金岭(属邵阳县南部)、水东江(属邵东县)、仁风都(简家陇、皇帝岭、野鸡坪)、石屯营(属邵东县老高楼乡,今属野鸡坪)、肥田桥(佘田桥),并迁居城步、祁阳、衡阳、宁乡等处;
锦公(第二十二代)后裔居杜家田(属邵阳县南部);
鏻公(第二十二代)后裔居小江水、木山头及仁风都(简家陇、皇帝岭、野鸡坪);
瑄公、聪公(第二十二代)后裔居小江水、木山头、石塘垅底、白旗冲各处;
贤公(第二十二代)后裔居开化都堆塘(属邵阳县郦家坪)。
依据族谱,甲九公后裔迁居皇帝岭江子冲始于大谕公(陈氏第二十九代),时间为清康熙年间,距今300余年。
据族谱记载,大谕公,字茂明,顺治十一年生,康熙五十七年殁。从邵阳谷洲迁居仁风旱冲水园屋场(今属邵东简家陇爱国村),复迁江子冲。大谕公与妻杨氏生有五子正尧、正舜、正禹、正斗、正位(第三十代),其中,正尧、正舜居旱冲,正禹、正斗外迁生没不详,正位公终生居江子冲且夫妻合葬江子冲老屋后坟山,子嗣繁衍至今逾十代。与甲九公一样,大谕公死后未葬皇帝岭江子冲,而是葬回邵阳锡岭凤形山。
大谕公之子正位公(第三十代)共生六子学相、学松、学柏、学槐、学林、学禄(第三十一代),俗称江子冲“老六房”。其中,学松、学柏、学槐、学禄后裔不详;学相生一子国兴(第三十二代),学林生三子国旺、国明、国上(第三十二代)。国兴公子嗣昌盛,生六子惟麟、惟二、惟三、惟九、惟十、惟佑(第三十三代),俗称江子冲“新六房”。
国兴公(第三十二代)生“新六房”,除惟二(二房头)的后裔迁居中乡石屯营(今属邵东野鸡坪镇),惟佑(六房头)的部分后裔迁居高桥胡子冲外,其余各房均居皇帝岭山下的江子冲、段家台、皂角塘等处。
学林公(第三十一代)三子国旺、国明、国上(第三十二代)的后裔部分居皇帝岭江子冲,部分居雷符冲。
从甲九公到国兴公,邵阳陈氏世系衍进为:甲九(第十八代)生朝富(第十九代),朝富生弥秀(第二十代),弥秀生必荣(第二十一代),必荣生铭(第二十二代),铭公生详(第二十三代),详公生六子思道、思通、思远、思遂、思逊、思进(第二十四代),其中,思逊生志隆(第二十五代),志隆生四子廷方、廷轩、廷保、廷伟(第二十六代),其中,廷伟生尚书(第二十七代),尚书生世便(第二十八代),世便生大谕(第二十九代),大谕生五子正尧、正舜、正禹、正斗、正位(第三十代),正位生六子学相、学松、学柏、学槐、学林、学禄(第三十一代),学相生国兴(第三十二代)。
清乾隆续修族谱为陈氏国字班以后制定新班辈,从第三十三代开始,班辈依次为:“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端自开基厚,继因衍绪良,量才修本业,素位守彝常,礼乐家声振,诗书经训光,香台恢令德,义柱焕华堂,余庆原星聚,支延万祀昌。”清光绪四修族谱仍沿用这个班次。
根据清光绪四修族谱推断,我是甲九公派必荣公房详公位下正位公支派国兴公的后裔,属于“三房头”。族谱上有我的老太公(高祖)惟三,太公(曾祖)今定(字永盛),爹爹(祖父)能俊(字德之)的名字。1993年续修族谱,增加了我父母和我的出生信息。我父亲的班名叫显琢(书名及元),我的班名叫远招。在邵东皇帝岭江子冲,我是远字班中年龄最小的男丁。
必须指出的是,1993年修的族谱欠严谨,不仅将乾隆族谱制定的班辈次序中的好几个字写错,更严重的是,将世系第三十二代以后的代数也搞错。本来老谱写得很明白:国字班是第三十二代、惟字班是第三十三代,新谱却变成了惟字班是第三十五代,增加了两代。后面的班辈也一错皆错,都跟着增加了两代。我本是百万公第三十六世孙,第三十七代,新谱上却写成是第三十九代。
修撰家谱,本为寻根留本,清缘备查,承前启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希望将来重修勘误,慎重其事,不要再犯错误。
作者声明:写作此文是为推介家乡的历史人文,因本人不是专业研究者,所引史料虽然皆有出处,但未必全部正确。欢迎专家勘误指正。写作此文,得到皇帝岭江子冲陈利群指导,在此致谢。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县人。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现在南粤某著名企业工作。2015年开始乡土写作,冀望以绵薄之力推介家乡故事,不忘初心,砥砺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