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游”如何提质增效


 “赏花游”时间短、体验度差、综合消费低,需要加强产品创新

 “赏花游”如何提质增效

    利用科技延长花期、合理搭配品种、丰富体验活动、开发衍生产品、注重文化创意与产品组合

         阳春三月,天气转暖,油菜花、桃花、梨花、苹果花竞相开放,成为乡村地区的靓丽风景线。相应地,不少地方开始迎来赏花旺季。以赏花、摄影、休闲为主的花海乡村旅游,成为不少地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对促进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旅游接待服务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赏花游”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旅游吸引物同质化严重、游客体验内容较单一、高峰时间短、衍生产品少等,造成“增客不增收”“花谢宾客稀”等现象,需要引起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和项目业主的重视。

赏花游“花开门庭若市,花谢门可罗雀”,是植物的自然节律造成的,是旅游吸引物季节性的表现。这种季节性对旅游造成的影响(如旺季短),只能采取一些措施降低这种影响,无法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对于农作物(含经济林果)依托型花海而言,鲜花只可供观赏、摄影留念,无法用于采摘体验和衍生品加工。为了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综合消费、尽量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可以从花文化展示、艺术创意、农耕农事体验、乡村美食、特色民宿、节事活动参与、周边景点开发、秋天果实采摘等着手。需要指出的是,花海只是“原料”和“舞台”,只有投入知识、创意、科技等生产要素,强化创意策划和体验设计,才能生产体验度高、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参与化的旅游需求。

对于农作物(含经济林果)依托型花卉旅游地来说,推进产品体验创新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有助于实现“赏花游”提质增效的措施包括:

第一,策划举办花海旅游节事活动。深刻把握旅游产业的活动经济属性,策划丰富的节事活动。例如,举办花海摄影比赛、花海骑行、花仙子选拔、插花大赛等多种活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聚集人气,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开发多种体验活动项目。旅游的本质是体验,“赏花游”不能仅有观赏一种体验活动,应致力研发多样化、特色化的旅游体验项目。例如,腾冲界头依托油菜花海推出的热气球体验活动,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赏花、摄影视角。其他地方提出的花海“迷你跑”等也有借鉴意义。

第三,深度开发周边旅游资源。除了花海,乡村旅游地一般还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应在创新开发周边旅游资源、强化产品组合上做文章。云南省罗平县除了油菜花海还有九龙瀑布、鲁布革小三峡、多依河等景区可以游览,花海只是其中一种吸引物,游客有多种选择。

第四,大力培育衍生产品。罗平县依托油菜花海开发的蜂蜜、菜籽油,安宁八街依托食用玫瑰开发的系列产品;桂林依托桂花开发的干桂花、桂花酱、桂花糖芋苗、桂花酒、桂花汤圆、桂花藕等,杭州西湖满觉陇依托桂花开发的糖桂花、桂花栗子羹、桂花莲子糕、桂花牛皮糖等,对于促进花卉产品深加工、丰富购物产品类型、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提高文化创意含量。应组织文化、艺术、教育部门的专业人才,挖掘、整理、展示与花相关的历史名人、传说故事、诗词歌赋、民俗活动、象征意义等,通过雕塑、景观小品、壁画或博览园形式进行集中展示,如无锡阳山桃文化博览园。或者通过创意形成特色吸引物,丰富观赏对象和体验内容。

第六,通过科技创新延长花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作物与观赏花卉品种选育与育种技术日新月异,为延长花期奠定了基础。例如,洛阳景陵牡丹园的技术人员通过摸索试验,不仅掌握了国内牡丹品种催花技术,而且还使众多国外品种在洛阳扎根开花;其他牡丹园利用物理、化学手段降温,引进美国、法国、日本等晚开牡丹品种,发展“套袋牡丹”,有效延长了牡丹盛花期。

第七,合理搭配观赏花品种。从花期考虑,应该不断优化观赏花卉品种或经济林果类型的搭配,在整体上延长鲜花开放时间和适游期。若是以苹果花、石榴花、梨花、桃花等农作物(含经济林果)依托型花海,则可以灵活搭配冬樱花、郁金香等观赏花卉。

第八,发展智慧体验式农业。例如,花海期间推出认养果树活动,在果园安装摄像头;游客通过网络终端随时观看果树生长情况,周末或节假日前来体验施肥等农事劳动,秋天前来体验收获的乐趣,或者委托村民采摘后通过快递送上门。

第九,延长特色产业链条。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梨文化博览园由“梨文化展示区、梨乡民俗与农耕体验区、梨休闲养生文化区、梨水上游乐区”四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展示区构成,浓缩了中国梨文化、苍溪民风民俗、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文明。梨花开放的时候可以赏花,梨花凋谢之后游客可以进行文化体验、休闲养生和其他相关旅游活动,有利于破解淡旺季问题。